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30℃时,等质量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较多的是甲溶液.
(2)20℃时,欲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采用的方法是加入溶质,恒温蒸发溶剂(要求写两种).
(3)30℃时,将40g 甲物质加人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液的质量为80g.
(4)10℃时,将甲、乙两种饱和溶液都升温至30℃,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相等.

分析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随着温度的变化,溶质质量变化的情况;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增加可以相互转化;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可以判断配制的溶液质量;
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frac{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解答 解:(1)30℃时,等质量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10℃时,因为甲的溶解度差大于乙,因此析出晶体较多的是甲溶液.
故填:甲.
(2)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0℃时,欲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采用的方法是加入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故填:加入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3)30℃时,甲的溶解度是60g,将40g甲物质加人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只能够溶解30g,溶液的质量为50g+30g=80g.
故填:80g.
(4)1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因此甲、乙两种饱和溶液,将甲、乙两种饱和溶液都升温至30℃时,溶质质量和溶剂质量都不变,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相等.
故填:相等.

点评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探究没有意义的是(  )
A.探究高温下碳与氧化铜反应的产物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B.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氢气
C.探究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可能只是氧化镁
D.探究铜丝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时出现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下列金属制品中,利用金属导电性的是C(填字母序号).
A、黄金饰品   B、铝蒸锅   C、铜导线   D、铝合金门窗
(2)铁制品在沙漠地区不易锈蚀的原因是干燥缺水.钢铁是广泛应用于建筑业的重要金属材料,请你写出一种防止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涂油漆.
(3)将黄铜(铜锌合金)和生铁分别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浸泡后均得到残留固体,则前者残留固体中一定含铜,后者残留固体中一定含碳.
(4)将一定量的锌粉放入硫酸亚铁,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映后过滤.向滤渣中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硫酸锌,可能含有的物质是硫酸亚铁,滤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硫酸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如图用“●”和“○”分别表示碳原子和氧原子,这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以下反应,反应前后的微观模拟图如图:

请根据此图回答问题: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此变化前后没有发生改变的微观粒子有碳原子、氧原子和没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分子.
(3)此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单质和化合物质量的最简整数比为4: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活中常在铁器的表面涂上铝粉用来防锈,是因为铝的活动性较弱
B.干冰能用作制造舞台云雾,是因为易升华吸热
C.洗洁精能洗去碗筷上的油污,是因为油污不溶于水但能溶于洗洁精
D.一氧化碳可用来炼铁,是因为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食醋B.空气C.烧碱D.铝合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我国研制的用于航天飞船的固体推进剂是铝粉与高氯酸铵的混合物.点火时,高氯酸铵发生如下反应:aNH4ClO4═bN2↑+cH2O+Cl2↑+2O2↑,则化学计量数b为(  )
A.1B.2C.3D.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厨房里的下列操作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拉面条B.烧燃气C.切黄瓜D.磨豆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将铜锌熔合成合金B.铁锅表面出现了一层红色的铁锈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D.生石灰遇水放出大量的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