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图1~4是教科书上有关实验的装置图:

(1)图1是利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通过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______.在集气瓶内事先会加入少量水,这些水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图2是验证分子某性质的实验.A烧杯盛有用蒸馏水稀释过的酚酞溶液,B烧杯盛有少量浓氨水,实验中发现A烧杯中的液体由______色变为______色,通过此实验能够验证的分子性质是______.
(3)图3是电解水实验.此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通电一段时间后,切断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反应产生的气体,其中负极端的玻璃管内产生气体的检验现象是______.
(4)图4是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若反应前天平平衡,反应后天平的指针会向______偏转(选填“左”或“右”).因此,若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最好在密闭容器中进行.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一定不变的是______(选填序号).
a.原子的种类      b.原子的数目      c.原子的质量
d.分子的种类      e.分子的数目      f.元素的种类.

解:(1)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在集气瓶内事先会加入少量水,这些水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吸收产生的白烟.
故答案为:五分之一;吸收产生的白烟;
(2)无色酚酞溶液遇碱变成红色,氨气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使A烧杯中的液体显碱性,因此A烧杯中的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
故答案为:无;红;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3)电解水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2H2↑+O2↑;通电一段时间后,负极端的玻璃管内产生气体是氢气,因此负极端的玻璃管内产生气体的检验现象是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故答案为:2H2O2H2↑+O2↑;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4)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而烧杯是敞开的,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使质量减小,故指针偏右;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变;分子种类一定变化,分子数目可能改变.
故答案为:(1)右;(2)abcf.
分析:(1)根据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现象和注意事项分析;
(2)根据分子的性质结合无色酚酞的性质分析;
(3)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析;
(4)根据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了空气中会使烧杯中物质的质量减少来分析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了红磷的燃烧、分子的性质、电解水实验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要注意时所用的物质的质量包括气体固体和液体,而气体容易被忽略,所以在设计验证质量守恒的实验时要考虑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3、化学是一门以
实验
为基础的科学,进行化学实验要注意
安全
,遵守
实验规则
.要学会观察
化学现象
,准确客观地记录
实验现象和数据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如图1)回答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试管
试管
 ②
集气瓶
集气瓶

(2)下面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如图2):

写出实验室中通过甲、乙两种途径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甲
过氧化氢
MnO2
水+氧气
过氧化氢
MnO2
水+氧气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就是以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原则来指导实验工作.从实现原料和反应过程的绿色化考虑,你认为在中学化学实验室中,甲、乙、丙、三种制取氧气的途径中,
(填“甲”或“乙”或“丙”或“丁”)途径更体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追求.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A
(填字母代号).用排水收集氧气完毕后,停止加热时的操作顺序是先
撤出导管
撤出导管
,然后
熄灭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
,以防止水倒吸进入热的试管中,造成试管破裂.
(5)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氨气.常温下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NH3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现选择合适的装置
来制取并收集NH3,应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A
,收集装置是
D
D

我认为选择气体收集方法,从气体性质的角度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气体的密度
气体的密度
溶水性
溶水性

(6)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氮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它是一种无色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
空气略大,在空气中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实验室中制取一氧化氮采用的收集装置是(填序号)
E
E

(7)在医院里给病人输氧时,在氧气钢瓶和病人吸氧器之间连接一个类似如图3所示的装置,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导气管
a
a
(填“a”或“b”)端连接在供氧气的钢瓶上,该装置的作用有(填写一条)
观察氧气的流速
观察氧气的流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与实验的重要作用分不开的.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
试管
试管
 ②
集气瓶
集气瓶

(2)下面四种途径都可以得到氧气:

写出实验室中通过甲、乙、丙三种途径制取氧气的文字反应表达式:
甲: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过氧化氢
二氧化锰
水+氧气
;乙: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丙:
氯酸钾
二氧化锰
加热
氯化钾+氧气
氯酸钾
二氧化锰
加热
氯化钾+氧气
属于
分解
分解
反应 (填基本反应类型)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时,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
B
(填字母代号),某同学观察到发生装置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C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和瓶底,都末见木条复燃.其原因是
装置气密性差
装置气密性差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结束后,发现水槽内的水变成了紫红色,可能的原因是
试管口没有塞棉花
试管口没有塞棉花

(5)下面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①加热 ②收集气体 ③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④装入高锰酸钾,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⑤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⑥熄灭酒精灯 ⑦将导管移出水面正确的顺序为
.(用序号表示)(2分)
(6)要得到较纯的氧气,用
排水法
排水法
收集较好,在当
气泡连续均匀放出
气泡连续均匀放出
时开始收集.写出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横放在集气瓶口处,若木条复燃,说明已集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横放在集气瓶口处,若木条复燃,说明已集满

(7)如果用如图所示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
b
b
(填“a”或“b”)端管口通入.
(8)何洁同学在制取氧气过程中,她收集一瓶氧气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
装置气密性不好
装置气密性不好

(9)工业上制氧气与实验室制氧气在原理上有什么本质区别?
工业制氧气是物理变化,而实验室制氧气是化学娈化
工业制氧气是物理变化,而实验室制氧气是化学娈化

(10)实验室常用醋酸钠固体与碱石灰固体共热来制取甲烷.甲烷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难溶于水的气体,现选择合适的装置来制取并收集,应该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A
,收集装置是
D或E
D或E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根据上表中图1,回答:三种仪器中,用于取少量液体的是
胶头滴管
胶头滴管
.(填名称)
(2)图2所示的操作中,正确的为
d
d
(填字母); 错图中的明显错误是
没用玻璃棒来引流
没用玻璃棒来引流

(3)利用图3装置(夹持装置未画出)能制取的气体是
氧气
氧气
,写出用该装置制取该气体的反应原理(用符号表达式表示)
2H2O2
 MnO2 
.
 
2H2O+O2
2H2O2
 MnO2 
.
 
2H2O+O2
,从图中的收集装置可知该气体必须具有的一种物理性质是
难溶于水
难溶于水

(4)实验室可以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2KClO3
MnO2
.
2KCl+3O2↑;
2KClO3
MnO2
.
2KCl+3O2↑;
;收集一瓶氧气后,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用
坩埚钳
坩埚钳
夹取一小块木炭,在酒精灯上烧至红热后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C+O2
 点燃 
.
 
CO2
C+O2
 点燃 
.
 
CO2
.选用木炭对空气中氧气含量进行探究实验失败,原因是
生成的二氧化碳是气体
生成的二氧化碳是气体

(5)下表中所列实验操作不当,或缺少试剂,或选用试剂不对而造成实验失误,请你找出每个实验失误的主要原因,把序号填入答案的空格中.
失误的实验 失误的原因 答案
①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呈紫红色
②加热氯酸钾时,试管破裂
③用双氧水制氧气时,短时间内没有气泡
A.试管口向上倾斜
B.没有加催化剂
C.试管口没有放棉花
C
C

A
A

B
B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