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对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分于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

 

C

【解析】

试题分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单个的分子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则由阴阳离子共同保持其化学性质。

考点:分子的定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同步]2015年课时同步练习(人教版)3-3元素(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某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Na

Mg

Al

Si

原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P

S

Cl

Ar

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磷原子的核电荷数x=________。

(2)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是________。

(3)在化学反应中,每个铝原子失去________个电子形成铝离子。

(4)上述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同一周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同步]2015年课时同步练习(人教版)3-1分子和原子(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某兴趣小组做如下实验探究微粒的运动。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溶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Ⅱ(如上图甲中所示):烧杯B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设计实验Ⅲ(如上图乙中所示)作为对比实验,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__(填“有”或“无”),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同步]2015年课时同步练习(人教版)3-1分子和原子(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下图所示,在烧杯甲中装入蒸馏水,滴入2滴酚酞溶液,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乙中装入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甲、乙两烧杯罩住。几分钟后,发现甲中的溶液变成红色。对上述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①甲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色,与乙无关;

②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粒子与甲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③乙中的浓氨水中有肉眼见不到的粒子逸出,有些粒子进入了甲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并使溶液变红;

④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同步]2015年课时同步练习(人教版)12-3有机合成材料(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从A熟石灰;B纯碱;C.天然气;D.硝酸钾;E.纤维素;F.维生素;G.盐酸;H.硫酸这八种物质中,选择适当的字母序号填空。

(1)人体胃液中含有的酸是________。

(2)我国实施的“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物质是________。

(3)侯氏联合制碱法中的“碱”是________。

(4)可作为农田施用的复合肥是________。

(5)棉、麻等天然植物纤维的主要成分是______。

(6)能于改良酸性土壤并可用于配置农药波尔多液的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同步]2015年课时同步练习(人教版)7-1燃烧与灭火(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灭火原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B.木材着火用水泼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D.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燃烧,用湿布覆盖——隔氧又降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同步]2015年课时同步练习(人教版)6-1金刚石、石墨和C60(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扬州八怪”之一,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绘的字画至今仍不褪色,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碳( )。

A.具有可燃性 B.在常温下性质稳定

C.具有氧化性 D.具有还原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同步]2015年课时同步练习(人教版)7-1燃烧与灭火(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结合下列材料填空。

材料一:1703年,德国化学家施塔尔系统提出燃素学说,认为物质可以燃烧是因为它们含有燃素。如木炭和金属燃烧释放出“燃素”后,就剩下了失去“燃素”的死灰。但是,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燃素”。

材料二: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氧气并研究其在燃烧中的作用。提出了氧化学说,认为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发光、放热的剧烈反应。初步揭开了燃烧的神秘面纱。

(1)材料一中,木炭燃烧释放出“燃素”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条件是“氧化学说”的重要内容,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采用了多种控制燃烧的措施。

①确保良好的通风,除能保证人的安全外,还能使通过隧道的车内汽油充分燃烧,这是考虑到充分燃烧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隧道使用了氢氧化铝阻燃材料,它在受热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氧化铝,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氢氧化铝能阻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们对燃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请根据下列事实,对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燃烧条件提出新的认识。

①CO的含量小于12.5%时,在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木炭在氧气浓度低于14%的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钠可在氯气中燃烧,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新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化肥中,从外观即可与其他化肥相区别的是

A.磷矿粉 B.硫酸钾 C.尿素 D.硝酸铵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