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应在6克以下。据调查,我国成人平均每天食盐摄入量为10.5克。
(1)高盐饮食容易引发______。
A.传染病 B.遗传病 C.心血管疾病
(2)人体摄入食盐后,主要在______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3)某品牌低钠盐含氯化钠70%,氯化钾30%。若某人每天摄入食盐6克,现以该低钠盐代替食盐,则每天可减少______________克钠元素的摄入?(结果精确到0.1)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小英家的仓库里,堆放着一袋袋化肥一一碳酸氢铵( NH4HCO3).过了一个夏天,小英发现这种化肥所持有的刺激性气味变得更浓烈了,有些化肥袋里碳酸氢铵变少了,检查发现变少的化肥包装袋没有密封,化肥也没有撒落在地上,更没有人进过仓库开袋使用。
为了探究这些化肥减少的原因,小英在实验室取了一些碳酸氢铵粉末,放在蒸发皿中加热,过一会儿观察到粉末完全消失,同时也闻到了这种刺激性气味.粉末为什么会消失呢?
(1)(提出问题)碳酸氢铵粉末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2)(猜想)①碳酸氢铵粉末在不加热或加热条件下由固态变成它的气态。②碳酸氢铵在不加热或加热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可能产生的物质有氨气和一些氧化物。
(3)(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铵属于氨肥,不具有升华的性质,说明上述猜想__________ (填序号)不成立;②氨气(化学式NH3)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是碱性,但干燥的氨气不能使干燥的红色石蕊试剂变蓝;③NO2为红棕色气体。NO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易发生反应:2NO+O2=2NO2
(4)(实验操作,现象与结论)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适量碳酸氢铵于试管中加热,如图一所示,将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导管口 | 产生强烈的刺激性气味,试管壁上有无色液滴且试纸变蓝,但未见红棕色气体 | 分解产物中有______,没有__________ |
②按如图二所示装置继续实验,直到反应完全 |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分解产物中有__________ |
(5)(应用)①利用氨气的化学性质,请写出实验室检验氨气的方法(写出实验操作、现象、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你家里有碳酸氢铵化肥,你应该如何保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自来水厂对天然水净化处理得到自来水的过程中,下列操作:①过滤;②吸附;③消毒;④蒸馏,没有用到的是 。(填序号)
(2)用自来水烧水的水壶底部,容易形成水垢,水垢的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可以用厨房中的一种调味品来清除,这种调味品是 。
(3)为了防止人体缺碘,市售食盐中添加了少量的碘酸钾(KIO3),并在使用说明中强调“不宜高温烹煮”。碘酸钾与氯酸钾性质相似,试写出碘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一瓶敞口放置氢氧化钙固体的化学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药品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1)氢氧化钙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2)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猜想假设]猜想一:Ca(OH)2
猜想二:__________
猜想三:CaCO3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取1g样品放入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静置 | 烧杯底部有较多固体未溶解 | 样品中含有CaCO3 |
(2)取实验(1)中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再向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 | _____________ | 样品中含有Ca(OH)2 |
[得出结论]甲同学认为猜想二正确。
[反思交流]
(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合理,他认为猜想_____也可能正确,原因是______。
(2)丙同学认为要想验证猜想二正确,还需做如下实验:取实验(1)中未溶解固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适量稀盐酸,如有_______,则猜想二正确。
[拓展提升]要想验证反应后物质的成分,除需验证有生成物以外,还应考虑反应物是否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图甲是一个“火山爆发”模型。将碳酸氢钠干粉和柠檬酸(C6H8O7)干粉倒入火山模型内,火山模型内没有动静,慢慢注入水,两者就会剧烈反应(3NaHCO3+C6H8O7=C6H5O7Na3+3H2O+3CO2↑),“火山”就会爆发出来。
(1)自然界中的火山是_______变动的表现。
(2)这个模拟实验为什么要加水呢?将碳酸氢钠干粉和柠檬酸干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如图乙),立即伸入燃着的木条,火焰没有熄灭。用棉花封住管口,静置约半小时后再伸入燃着的木条,火焰熄灭。可见,水在本模拟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 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___________,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 _________中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_________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____。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_________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2-15题。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自然环境由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组成(如图所示),四个圈层经过漫长演化,既相对稳定、动态平衡,又相互作用、不断变化,各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不停循环,这些循环既跟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关,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并通过复杂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实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进行组合,形成新分子的过程。如图是在密团容器中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据图回答:
(1)参加反应的“”与“”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_。
(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等质量的镁和锌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的稀H2SO4至过量
B. 等质量的CaO和Ca(OH)2中分别加入等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
C. 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至过量
D. 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至过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兴趣小组某同学在做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当观察到铜丝表面有银白色固体出现时,发现试管内溶液未显蓝色,与所学知识不符。组内同学即展开讨论,认为溶液未显蓝色是因为铜离子的浓度太小,于是对铜离子浓度太小的原因进行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硝酸银溶液浓度不够大。
猜想二:铜丝中含有比铜活泼的金属
猜想三: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
(1)验证猜想一:你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证猜想二:取上述相同的铜丝,选择一种酸或盐溶液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请你在矩形内画出实验装置图,并标出所选物质。
_____________
(3)验证猜想三:进一步实验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