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小刚探究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1中所收集的气体为氢气,检验的方法是燃着的木条靠近气体现象为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为:水$\stackrel{通电}{→}$氢气+氧气该过程的微观解释:在给水通电时,水分子分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构成氢气,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构成氧气.

分析 根据电解水试验的现象和结论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

解答 解:由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可知,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1中所收集的气体为电源的负极产生的气体,较多为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检验的方法是燃着的木条靠近气体,现象为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stackrel{通电}{→}$氢气+氧气,该过程的微观解释:在给水通电时,水分子分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构成氢气,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构成氧气.
故答为:氢气;将燃着的木条靠近气体,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水$\stackrel{通电}{→}$氢气+氧气;在给水通电时,水分子分成氧原子和氢原子,每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许多氢分子构成氢气,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构成氧气.

点评 本题不难,只要平时能认真读课本并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即可较轻易地回答,主要是要重视实验中的细节问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将CO、CO2、H2、N2的混合气体依次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足量的石灰水、浓硫酸(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水分),最后剩余的气体是(  )
A.N2和COB.H2和N2C.CO2和N2D.只有N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实验时发现一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如图).这瓶溶液是什么物质?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首先提出假设并进行了如下的探究活动.请在空白处完成相应内容. 
[提出假设]:
该溶液是过氧化氢溶液[设计实验]在试管中取少量黑色粉末二氧化锰,向其中滴入该无色
溶液,立即产生大量气泡.并放出大量的热.  
(1)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法收集一试管气体.  
(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stackrel{二氧化锰}{→}$水+氧气.
[实验现象]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发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二氧化锰在此实验中起催化作用.此气体是氧气,该无色溶液是过氧化氢溶液.原假设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稀有气体原子的是(  )
A.①②③B.②③C.②④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氯酸钾$→_{加热}^{二氧化锰}$氯化钾+氧气”从表达式中可看出氯酸钾中的氧全部转变为产物氧气,试根据化学式(KClO3)计算,加热5.8g氯酸钾可得氧气多少克?(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时,甲和乙的溶解度均为30
B.t2℃时,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1℃时,在100 g水中放入60 g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7.5%
D.t2℃时,分别在100 g水中各溶解20 g甲、乙,同时降低温度,甲先达到饱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请你用粒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
①秋天校园内桂花盛开,花香四溢.
②50mL的水与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雾霾天气导致呼吸系统病人增多,因为空气中含有大量的 (  )
A.CO2B.COC.SO2D.可吸入颗粒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把下列各物质与其对应的主要用途用线连接起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