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混合液中滴入Ba(OH)2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
A、Mg(NO32  HCl  NaCl
B、CuCl2  NH4NO3 KCl
C、AlCl3 HNO3  CaCl2
D、Na2CO3  KOH  NaNO3
考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混合液的组成成分与氢氧化钡反应,判断是否会生成沉淀,然后分析所得到的沉淀是否能与混合液中其它成分继续反应而消失.
解答:解:A、混合液中有盐酸时,硝酸镁不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立即产生白色沉淀;
B、混合液中的氯化铜与滴入的氢氧化钡反应出现沉淀,但所出现的沉淀氢氧化铜为蓝色而非白色,故B不能立即产生白色沉淀;
C、混合液中氯化铝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白色氢氧化铝沉淀,但生成的氢氧化铝又会立即与硝酸反应而消失,故C不能立即产生白色沉淀;
D、混合液中的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形成碳酸钡的白色沉淀,且混合液中无能与碳酸钙反应的酸类物质,故D能立即产生白色沉淀;
故选D.
点评:熟练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利用物质溶解性及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对所发生反应进行判断,考查知识的综合运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中共有4种分子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对一份纯碱样品(含少量氯化钠)的纯度进行测定,请你参与并完成有关问题.

(1)甲同学进行如下操作:
①组装好如图甲仪器,并检查
 

②称取6.0g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并在其它装置中加入相应的药品;
③称量盛有新制澄清石灰水的装置C的质量;
④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滴入盐酸,直到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⑤再次称量装置C的总质量产;
⑥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2)图甲B装置的作用是
 
;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意外发现】C瓶中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同学们感到惊奇并产生了探究欲望.
【提出猜想】原因猜想:①是生成的气体中混有盐酸挥发出来的HCl;②是生成的气体流速太快,与石灰水反应产生了可溶性物质[经查资料分析可溶性物质是Ca(HCO32,它能与酸反应生成CO2等物质]
【实验探究]甲同学取少量实验后C瓶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依次滴加足量的稀HNO3和AgNO3溶液,无气泡但有沉淀产生.据此判断只有猜想
 
(填“①”或“②”)成立.
【交流讨论】对于如何改进实验,乙同学认为:应将盐酸换成稀硫酸、新制的澄清石灰水换成足量的NaOH溶液;丙同学认为:应在装置A和B之间插入一个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装置以吸收HCl(CO2不溶于饱和NaHCO3溶液,也不与其反应),并将新制的澄清石灰水换成足量的NaOH溶液.大家讨论后认为:乙同学的方案可行而丙同学的方案不可行.
【请你评价】丙同学方案不可行的原因是
 

【教师点拨】即便换成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装置中存在的CO2也会使测定出的样品纯度不准确.
【请你改进】在上述基础上,你的措施是
 

同学们仍称取6.0g试样,用改进完善后的方案重新实验.
【数据处理]装置C实验前后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为2.2g,则样品的纯度为
 
(计算结果有百分数表示,
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数字).
【实验反思】
①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还可换成盛有
 
的干燥管来吸收入CO2
②若将C、D装置换成如图乙装置进行实验,也可达到预期实验目的,但要计算样品纯度时,除读取气体的体积数据外,还需要补充的数据是
 
,图中植物油的作用为
 

③若不用上述装置,而用生成沉淀的方法来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可选用的试剂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以下是有关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硝酸、氢氧化铁的组成中都有氧元素
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元素构成的
C、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微粒称为同种元素
D、电子层数相同的微粒称为同种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周期
IA 0
1 H
1.008
ⅡAⅢAⅣAV AⅥAⅦA2 He
4.003
3 Li
6.941
4 Be
9.012
5 B
10.8l
6 C
12.01
7 N
14.0l
8 O
16.00
9 F
19.00
10 Ne
20.18
11 Na
22.99
12 Mg
24.31
13 Al
26.98
14 Si
28.09
15 P
30.97
16 S
32.06
17 Cl
35.45
18 Ar
39.95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
 
周期;5号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磷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后,在我国的空气中检测发现了放射性碘131原子(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8),自然界存在的碘127原子(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4)没有放射性.碘131和碘127都属于碘元素,因为它们的
 
相同.
(3)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取决于元素原子的
 
和最外层电子数.
(4)如图所示结构的粒子符号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824年,法国青年学生巴拉尔德在把氯气通入海藻灰的浸出液提取碘的实验过程中,意外地发现在提取后的滤液中总沉着一层极少量深棕色液体,这引起了他的极大重视.进而深入研究证明这种深棕色液体就是单质(Br2).就这样,一种新的元素被发现了.已知海藻灰的主要成分为碘化钠(Nal),还含有少量的溴化钠(NaBr).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过的有关置换反应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推断:
(1)氯气与溴化钠溶液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非金属活动性强弱:氯
 
溴(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常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如下:
K  C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弱到强.
(1)解释不能用铁制容器配制硫酸铜溶液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验证镁比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应选用的溶液是
 

(3)从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写出一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现有一瓶t℃时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下面对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一定是浓溶液
B、降低温度,有晶体析出,剩余溶液仍为饱和溶液
C、升高温度,晶体不析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D、在t℃时加入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做法不会危害人体健康的是(  )
A、合理食用加碘盐
B、食用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
C、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D、用甲醛水溶液浸泡水产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