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的反应原理进行分析,向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至过量.刚开始时,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当盐酸反应完后,加入的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所以,图中纵坐标(y)应该表示生成的沉淀质量.当反应进行到B点时,表明反应完全结束,再加入的碳酸钠是过量的,溶液显碱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小气球鼓起来的是锥形瓶中的气压增大导致的,再结合哪些反应会使瓶内的压强增大进行分析.
(3)【讨论】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碳酸钠属于盐,水溶液显碱性;
【探究】
二氧化碳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气体中是否含有氨气;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反应条件可以书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装置连同固体质量减轻4.8g,说明氧化铜中的4.8g氧元素和氢元素结合生成水,根据水的组成可以计算水的质量,水的质量即为则C装置增加的质量;
【反思】
C装置中的碱石灰可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干燥管有较大的体积,可以防止液体倒吸.
解答 解:(1)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的反应原理,向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Na2CO3溶液至过量.刚开始时,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溶液中应先冒气泡,而不是先产生沉淀.发生的反应是:Na2CO3+2HCl=2NaCl+H2O+CO2↑;所以,图中纵坐标(y)应该表示生成的沉淀质量;当盐酸完全反应后,反应进行到A点,此时溶液的溶质是NaCl、CaCl2;再加入的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沉淀,所以,AB段发生的反应是:CaCl2+Na2CO3=CaC03↓+2NaCl.
(2)由题意可知可知,小气球胀大是由于锥形瓶中的压强增大产生的:
①置换反应置换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会使压强增大,所以,反应的方程式:Fe+2HCl=FeCl2+H2↑;
②化合反应,氧化钙能与水化合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能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增大.所以,反应的方程式是:CaO+H2O=Ca(OH)2.
(3)【讨论】①猜想一肯定不正确,理由是CO2无刺激性气味.
②因Na2CO3溶液呈碱性,故有NH3产生.
故填:碱.
【探究】
①实验后,取少量A中固体,加入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含有碳酸钠,进一步证明其中含CO2.
故填:有气泡产生.
②B中观察到黑色固体变为红色,证明气体中含有NH3.
故填: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③(NH4)2SO4和Na2CO3两种溶液发生反应生成硫酸钠、水、二氧化碳和氨气,反应的方程式为:(NH4)2SO4+Na2CO3═Na2SO4+H2O+CO2↑+2NH3↑.
故填:(NH4)2SO4+Na2CO3═Na2SO4+H2O+CO2↑+2NH3↑.
(4)设生成水的质量为x,
若B装置连同固体质量减轻4.8g,说明有4.8g氧元素和氢元素结合生成了水,
x×$\frac{16}{18}$×100%=4.8g,
x=5.4g.
故填:5.4g.
则C装置增加的质量为 5.4g;
【反思】
(1)实验测得装置C增加的质量大于理论值,可能的原因是装置C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故填:装置C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2)干燥管的作用是防止液体倒吸.
故答案为:
(1)生成沉淀的质量;CaCl2+Na2CO3=CaC03↓+2NaCl;A点溶质是NaCl、CaCl2;
(2)①Zn+2HCl=ZnCl2+H2↑;②CaO+H2O=Ca(OH)2;
(3)【讨论】①CO2无刺激性气味;②碱;
【探究】①有气泡产生;
②黑色固体变为红色;
③(NH4)2SO4+Na2CO3═Na2SO4+H2O+CO2↑+2NH3↑.
④5.4g;
【反思】
(1)装置C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2)B.
点评 此类题的综合性较强,难度稍大.在解此类题时,要根据物质的性质、反应的原理,分析现象、判断物质、写出有关的方程式等.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