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从H、C、O、N、H、Mn中选择适当的元素,按要求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氢分子_____。
(2)含有10个电子的阳离子_____。
(3)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_____。
(4)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_____。
(5)有二氧化碳参加的化合反应_____。
(6)实验室最绿色环保的制氧气方法_____。
【答案】2H2 NH4+ H2O CO2+H2O═H2CO3
【解析】
(1)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2个氢分子可表示为:2H2;
(2)铵根离子是含有10个电子的阳离子,其离子符号是NH4+;
(3)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水分子,其化学式为:H2O;
(4)硝酸铵(NH4NO3)中铵根显+1价,氢元素显+1价,设铵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x+(+1)×4=+1,则x=﹣3价;硝酸根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硝酸根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y,由原子团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可得:y+(﹣2)×3=﹣1,则y=+5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硝酸铵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
(5)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属于化合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
(6)实验室最绿色环保的制氧气方法是分解过氧化氢溶液,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同学们想探究该溶液的变质程度,进行了如下实验活动: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的变质程度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全部变质 猜想二:部分变质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猜想,甲、乙同学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取样于试管中,倒入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于是得出结论:样品全部变质;
乙同学实验:取样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钙溶液,过滤后,再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最终溶液呈红色,于是得出结论:样品部分变质;
(表达与交流)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是(1)_____(写化学方程式);
甲同学认为乙同学的结论不正确,其理由是(2)_____;甲、乙同学经过讨论后,继续实验:
(继续实验)取样于试管中,先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再加入(3)_____溶液,通过观察到(4)_____现象,甲、乙同学最终确认:样品部分变质。
(反思与归纳)根据上述探究过程可知:
A.检验溶液中溶质成分时,所选试剂不仅与待测物质反应产生明显唯一的现象,而且需注意所选试剂(5)_____(答两点);
B.保存氢氧化钠溶液时一定要注意(6)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科研小组对废弃辉铜矿(主要含有 Cu2S、ZnO 及一些不溶性杂质)进行物质提纯以实现废物综合利用。部分实验流程如下:
请根据上述实验流程回答下列问题:
⑴ “焙烧”中生成CuO和SO2,该气体直接排放会使雨水pH小于___________,形成酸雨。
⑵ “酸浸”时发生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置换”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写出一个即可)。滤渣2的成分为_____(填化学式)。
⑷ “氧化”时高锰酸钾溶液和双氧水都能将Fe2+氧化为Fe3+,从绿色化学角度考虑物质A选用____较合适。
⑸ 聚合硫酸铁常用于净水,其化学式可表示为[Fea(OH)b(SO4)c]n。实验测得某聚合硫酸铁中铁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质量比为7∶15,则b∶a =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妈妈做他最爱吃的“红烧肉”时加入了“加铁酱油”,其中“加铁酱油”中的“铁”指______(填“元素”或“原子”),身体一但缺铁可能患有的疾病是______。
(2)小明经常帮妈妈做家务,用洗洁精洗刷碗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______作用。
(3)明矾可用于净水,是因为明矾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可以______悬浮于水中的杂质,使之从水中沉降出来,日常生活中常用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4)某学校食堂的早餐提供:鸡蛋、小米粥、鲜肉包、馒头及面条,请你从均衡营养的角度建议食堂增加含______的食物(填字母)
A.蛋白质B.油脂C.糖类D.维生素
(5)甲醇(CH3OH)有毒,误饮可使眼镜失明,甚至死亡,最新研究证明,用氨气(NH3)处理含有甲醇的工业废水,可使其转变成无毒的物质,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CH3OH+12O2+6NH33X+5CO2+19H2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甲醇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6)丙烷(C3H8)是家用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分之一,请写出丙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常用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发生装置应选(填字母)_____,装置C收集氧气是利用氧气_____的性质,若收集的氧气不纯,可能的原因是_____。
(2)用装置A制氧气的药品是_____,试管口处放一团棉花的原因是_____,试管囗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气体氧化物和水,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的气体氧化物种类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的气体氧化物是什么?
猜想:
猜想1 | 猜想2 | 猜想3 | 猜想4 | …… |
只有CO | 只有CO2 | 只有SO2 | 含有CO和CO2 | …… |
(1)上述猜想中,猜想_____明显错误,理由是:_____。
设计实验:基于猜想4,依据CO和CO2的性质,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2)观察到_____装置(填字母)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生成。
(3)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分别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①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F装置中_____;②E装置中出现_____的现象。
(4)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证明:猜想4成立。草酸分解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5)问题讨论:①C装置的作用是_____。
②该实验装置存在一个明显不足之处,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近来我国某些城市酸雨污染较严重,主要原因是燃烧硫元素含量高的煤所导致的。
(提出问题)煤中是否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查阅资料)
①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紫红色变为无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SO2+2KMnO4+2X=K2SO4+2MnSO4+2H2SO4,其中X的化学式是:_____。
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相似,也能使澄清石灰④④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O2+Ca(OH)2=CaSO3↓+H2O
根据上述资料,甲、乙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甲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A、B两步实验:
他观察到的现象是:A中稀高锰酸钾洛液_____,B中_____。
由此甲同学认为:煤燃烧生成二氧化疏和二氧化碳,从而证明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
乙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经过一番思考,乙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夹持装置略去):
(结论与反思)
(1)图C装置的作用是_____。
(2)乙同学的实验成功证明了煤中含有碳元素和硫元素,其中能说明煤中含有碳元素的实验现象是:____。
(3)氢能是清洁高效的能源,能有效解决传统化石能源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请写出氢气作为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学习完“酸、碱、盐的性质”后,老师将两瓶未贴标签的饱和石灰水、饱和碳酸钠溶液分别标记为甲、乙。请你和同学们一起完成探究过程:
(设计实验)
实 验 操 作 | 实 验 现 象 |
步骤①:甲溶液中观察到现象A, 乙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步骤②:底部有白色沉淀 步骤③: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 |
(科学探究)
(1)碳酸钠属于____(选填“酸”、“碱”、“盐”)类物质,其水溶液呈碱性。写出甲乙两种物质混合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现象A是有气泡产生,则甲溶液是____;产生该现象的化学方程式是___;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
(3)根据步骤③实验现象则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酸碱指示剂除外),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顺序是______。
(2)将C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为______(写一种)。
(3)T1℃时,完全溶解15gA物质最少需______g水。
(4)A中含有少量B时,可通过______的方法提纯A。
(5)T2℃时,B物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可能为______。
A 20%b 25%c 33.3%d 50%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