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中知识的归纳总结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洗试管内附着物 | B、鉴别、除杂 | C、保护金属资源 | D、燃烧、灭火 |
①用食醋浸泡除去水垢 ②用稀硫酸浸泡除去试管中附着的铜 | ①用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除去粗盐中的泥沙②用灼烧,闻气味的方法区分棉线和羊毛线 | ①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氧气和水接触 ②切了咸菜的菜刀容易生锈 | ①煤气泄漏要先打开排气扇 ②酒精灯失火应用湿布盖灭 |
A. A B. B C. C D. D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点所示溶液成酸性
B. 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盐酸的烧杯中
C. b点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 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所含的溶质有NaCl和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2019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关于下列五种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①④属于不同种元素
B. ②⑤属于金属元素
C. ④⑤均具有稳定结构
D. ①③两种粒子可以形成化合物Mg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中山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请结合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选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E装置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________(选“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选填序号)。
(4)NH4Cl溶液与NaNO3溶液混合共热可制取氮气,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氨气。如图是实验室制氮气并模拟合成氨气的装置。
①合成氨气时参加反应的氮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_________,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②实验中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还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中山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价态图是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图中字母代表含硫元素的物质,请书写下列化学用语。
(1)物质a的化学式__________
(2)物质b的两个分子_________
(3)物质h(若为钠盐)中硫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_____
(4)物质f的两个酸根离子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广东省中山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地种植的植株矮小,当地又久旱未雨,为了获得好收成,必须施用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的化肥,下列化肥含有这两种元素的是( )
A. CO(NH2)2 B. Ca3(PO4)2 C. KNO3 D. (NH4)2HP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连云港市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在种类繁多的物质世界里,碳及其化合物占有重要的地位.
(1)我市鹰游集团研发的碳纤维材料获 2017 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碳纤维属于_____材料。(选填 “金属”、“有机合成”、“复合”)
(2)我国在可燃冰开采技术领域率先取得了重大突破,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 方程式为_____;
(3)合成气主要成分为CO和H2,将CO和H2合成甲醇(CH3OH),在合成甲醇的反应里,所用CO和H2的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 ;
(4)向滴有酚酞的一定量的石灰水中通入CO2,请写出反应方程式_____,当出现_____现象 时,表明石灰水中的溶质恰好完全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溶液质量与加入Zn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
B. b点溶液是无色的
C. c点得到的固体为两种
D. 取d点的固体,加入稀盐酸,无气泡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