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
B.气球充入过量空气爆炸
C.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
D.活性炭吸附毒气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A、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成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
B、气球充入过量空气爆炸,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自来水通过蒸馏变成可饮用的瓶装蒸馏水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活性炭吸附毒气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点评 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某化学小组欲配制49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来进行实验,老师为他们提供了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
(1)通过计算,需要用到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质量是10g.
(2)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其他操作正确),则配制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0%.
(3)A和B是两个同学稀释浓硫酸操作的示意图,正确的是B(填“A”或“B”).

(4)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搅拌,使热量及时地扩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某班同学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1)甲同学实验操作如图甲.

在烧杯中加入约5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此时溶液呈红色.使用胶头滴管吸取液体时,要先按着橡胶帽排干净空气,再放入滴瓶中吸取液体.
接着用滴管滴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再用玻璃棒搅拌,发现溶液为无色,于是甲同学得出两者恰好中和的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乙同学对甲同学的结论提出了质疑,并对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
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一:只有NaCl.  猜想二:NaCl和HCl.猜想三:NaCl和NaOH.
以上猜想中,你觉得不合理的是猜想三.
为了验证另外两种猜想,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Na2CO3溶液产生气泡猜想二成立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锌粒没有气泡产生猜想一成立
(3)图乙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CD(多选)
A.该反应是稀HCl滴入NaOH溶液中
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C.A点溶液的溶质为HCl和NaCl
D.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九年级某班的化学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钠与稀盐酸的中和反应”进行了实验探究.
(1)甲组同学借助酚酞试液来判断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一会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酚酞试液.为了确定盐酸与氢氧化钠是否恰好反应,小组同学从烧杯中取出少量溶液于一只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试液不变色,于是他们得出了“两种物质恰好中和”的结论,你认为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不正确,这是因为当盐酸过量时酚酞也不变色.
(2)乙组同学通过测量溶液温度变化的方法:向一定体积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10%的盐酸,并对反应中溶液的温度与加入盐酸的体积变化记录如图:
①随着盐酸不断滴入,烧杯中溶液温度如图所示,温度先升高,后降低,你认为原因是开始随盐酸加入,中和反应放出热量,溶液温度上升;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过量盐酸起冷却作用,溶液温度开始逐渐下降.
②某时刻测得溶液的温度是32℃,请判断b点时溶液显酸性,理由是溶液的温度由高到低.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完全反应,稀盐酸过量.
(3)丙组同学提出“改用氢氧化钠固体直接与10%盐酸反应,以探究中和反应中温度变化情况”,此提议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不合理;这是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出热量.
【拓展探究】乙组同学的实验中除了温度变化,没有其他明显现象,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溶液温度达到最高时,此反应刚好完全进行呢?请你帮助该小组同学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上述烧杯中的溶液是否恰好完全中和.(请写出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及结论).实验步骤:取少量温度达到最高时的溶液分别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向其中一支滴入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实验现象: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无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是(  )
A.NaClB.NH3C.H2SO4D.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将锌片插入盛有一定量稀硫酸的烧杯中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一定温度下,向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兴趣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与假设】a:二者混合发生了化学反应;b:二者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设计并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甲同学在盛有1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胶头滴管慢慢滴入1-2滴稀硫酸,振荡,同时测定溶液的pH溶液pH减小但仍大于7
乙同学在盛有1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先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然后再加入稀硫酸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得出结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设计不合理,原因是加入的稀硫酸不足,改进的方法是加入足量稀硫酸,直至溶液pH等于或小于7.根据改进后的实验现象说明二者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H2SO4═Na2SO4+2H2O.甲同学也认为乙的实验设计也不合理,你是否赞同,说出你的理由不赞同,这是因为先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时溶液变红色,然后再加入稀硫酸时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发生了反应.
【思考与交流】
丙同学在绝热装置中,向分别盛有10mL10%氢氧化钠溶液加入不同体积某浓度的稀硫酸,充分混合后溶液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混合前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均为18℃).
(2)根据图示分析,稀硫酸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是放热(填吸热、放热)反应,加入稀硫酸10mL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9.A~G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已知C、D元素组成相同,E、Y为红色固体,G为单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请回答:

(1)X溶液中的溶质为CuCl2、HCl.
(2)请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3CO+Fe2O3$\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3)G的一种用途是冶炼金属.
(4)反应④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氢元素由0价变为+1价,铜元素由+2价变为0价,这类在反应前后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据此推断,C+O2 $\frac{\underline{\;点燃\;}}{\;}$CO2是(填“是”或“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其正确读法是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