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在实验室中,同学们用如下图装置制取纯净的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中固体反应物也可用Na2CO3固体代替
B. ③中没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CO2气体中已经不混有HCl气体
C. ④中浓H2SO4的作用是吸收CO2气体中混有的H2O
D. 将燃着的小木条放在⑤中的集气瓶口,可以检验集气瓶是否收集满CO2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工业上可以用食盐和石灰石为原料制取纯碱(Na2CO3),生产的关键是在沉淀池中让NaCl、NH3、CO2和H2O尽可能多地转化成NaHCO3(固体沉淀物)和NH4Cl(溶液),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
(1)“煅烧炉”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若在实验室里分离“设备(I)”中的混合物,用到的操作名称是。
(3)“沉淀池”中的反应是在加压的条件下不断向食盐水和饱和氨水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试分析该流程需要加压条件的原因是。
(4)“设备(Ⅱ)”中固体A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5)对“设备(Ⅱ)”中的母液处理后,除水以外可在本流程中再利用的物质有(填写化学式)。
(6)请写出一个该生产流程的优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木炭粉还原氧化铜实验后的混合粉末中含有铜、氧化铜、少量木炭粉,实验室从该混合粉末中回收铜的方案如下: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①所用的硫酸的质量分数为24.5%。现要配制40 g 24.5%的硫酸,需______g 98%的硫酸和______g水。实际操作时,用10 mL量筒取98%的硫酸(密度为1.84 g/cm3),请在图中表示出所取硫酸的体积_____。
(3)在进行“反应①”“反应②”“反应③” 的操作时,可将反应物加入________(填仪器名称)中,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操作),使反应充分进行。
(4)试剂A可选用__________(填化学式)溶液。
(5)为了从混合粉末中回收更多的铜,可对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你的建议是(提出一条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我们学习过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知道了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时,确定发生装置需要考虑的两种因素有____________(填序号)。
A.反应物的状态 B.气体的密度 C.反应的条件 D.气体的溶解性
(2)某实验室的仪器柜里有如下仪器:
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备并收集二氧化碳时,不可能选择的仪器是________(填序号)。
(3)老师提出用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为了完成该实验,有四位同学组装了以下发生装置,你认为最合适的一套装置是________(填序号),该装置的最大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B.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但本身的性质不变
C.二氧化锰可作任何反应的催化剂 D.没有催化剂就不能进行化学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近几年我国不少水域多次发生严重的“赤潮”、“水华”现象。“赤潮”、“水华”主要是指水中某些植物营养元素含量过高、导致水面上的藻类疯狂生长、繁殖,水质恶化,造成鱼类死亡。
(1)已知藻类的化学式为C106H263O110N16P,则组成藻类的元素有 , 藻类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该藻类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2)根据藻类的化学式确定,工业和生活污水中导致藻类生长过快的营养元素是。
(3)为了解决水体污染,应从控制污染源头着手。下列措施能防止“赤潮”、“水华”现象发生的是(填序号)。
①在水域沿岸新建的住宅小区、饭店、宾馆采用生活污水净化装置;
②两岸居民禁止使用含磷酸钠的洗衣粉;
③禁止用该水域的水进行农业灌溉;
④向该水域中加入大量的净水剂和消毒剂。
(4)“水华”现象一般发生在枯水期还是汛期?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