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如图表示南京市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主要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燃料的使用都能产生CO2(填化学式),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如果?处是氢气,请说出氢气目前还不能作为燃料被广泛应用的一条原因制取成本高或储存和运输困难等.
(2)丙烷燃烧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该反应前后不变的粒子是C、H、O(填化学符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frac{\underline{\;点燃\;}}{\;}$3CO2+4H2O.
(3)已知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20L天然气(CH4)充分燃烧消耗O2的体积可能是C.
A.10L      B.15L      C.40L     D.50L.

分析 (1)根据燃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解答;由于其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还不能广泛应用解答;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解答;
(3)根据题意,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由天然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微观意义,列式计算出20L天然气(CH4)充分燃烧消耗O2的体积即可.

解答 解:(1)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增强;由于其制取成本高和贮存困难,作为燃料还不能广泛应用;
(2)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该反应前后不变的粒子是C、H、O;丙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frac{\underline{\;点燃\;}}{\;}$3CO2+4H2O;
(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frac{\underline{\;点燃\;}}{\;}$CO2+2H2O;微观上可表示点燃条件下,每1个甲烷分子和2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和2个水分子,即参加反应的甲烷分子和氧分子的个数比为1:2;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具有相同的分子数,则20L天然气(CH4)充分燃烧消耗O2的体积可能是40L.
答案:
(1)CO2;制取成本高或储存和运输困难等.
(2)C、H、O
(3)C

点评 化石燃料燃烧能够产生大量污染环境的物质,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既能够节约化石燃料,又能够防止环境污染.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下列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碳、铜、氧气、氧化铁、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用它们进行击鼓传球游戏,条件是相互之间能发生反应就可以进行传递,最后一位将球投篮.请把上述物质分别安排在A~G的位置上,使篮球能从A传到G.其中A在常温下是液体,固体B的俗称为干冰.

请回答:
(1)A的化学式为H2O;碳应放在位置C上.
(2)B和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CO2$\frac{\underline{\;高温\;}}{\;}$2CO,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
(3)写出A~G传递过程中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2O3+3C$\frac{\underline{\;高温\;}}{\;}$4Fe+3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吃饭前,小萌负责收拾餐桌上的杂物.
(1)餐桌上有一袋薯片,鼓鼓的袋子里充满了氮气,它的作用是防腐.
(2)桌上有一包食品脱氧保鲜剂,其主要成分是铁粉,它在保鲜过程中的化学原理是吸收氧气和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如图操作正确的是(  )
A.吸取液体B.检验氧气是否集满
C.蒸发结晶D.量9.5ml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请根据图一、图二的有关信息,按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1)图一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时溶液温度与盐酸溶液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图.图中M点的意义是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反应中氢氧化钠和氯化氢质量比是80:73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图二是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时有关反应图象,该图象说明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时反应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当加入盐酸的体积在0~v1mL时,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HCO3+NaCl.
第二步,当加入盐酸的体积大于v1mL后,NaHCO3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CO2↑+H2O,当所加盐酸的体积等于v2mL时,溶液中存在的溶质是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某化学小组对废干电池内的填充物进行探究,剥开电池发现一些黑色物质,同时闻到氨味.
查阅资料:干电池内的填充物中含有炭黑、二氧化锰、氯化锌、氯化铵等物质,二氧化锰不与稀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
【猜想】猜想一:黑色物质中含有铵盐;猜想二:黑色物质中含有二氧化锰.
【实验验证】实验一:取适量黑色物质与Ca(OH)2混合置于研钵内进行研磨,闻到氨味,再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测,试纸变蓝,证明猜想一成立.
实验二:探究黑色物质中是否含有二氧化锰,并进行回收,实验过程如下:

步骤④试管中产生较多气泡,立即向试管中伸入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填操作方法、实验现象),证明生成了氧气.上述实验产生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小刚据此判断猜想二成立.
【交流讨论】Ⅰ、查阅资料:氧化铜也可以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催化作用.有的同学对小刚的判断提出了质疑,认为黑色物质中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催化作用的可能是氧化铜,继续实验:取少量步骤③得到的固体与试管中,加入稀流酸,黑色固体不溶解(填操作方法、实验现象),证明黑色物质中不含氧化铜.
Ⅱ、若要证明黑色物质中一定含有二氧化锰,必须要验证二氧化锰所特有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拓展应用】氯化锌和氯化铵混合溶液中含有杂质氯化铜,会加速对电池的腐蚀,欲除去氯化铜,最好选用下列试剂中的B(填字母序号).
A、氢氧化钠   B、锌粉   C、铁粉   D、碳酸钠
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
  OH- Cl- ${CO}_{3}^{2-}$
 ${NH}_{4}^{+}$ 溶、挥 溶 溶
 Na+ 溶 溶 溶
 Zn2+ 不 溶 不
 Cu2+ 不 溶 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根据如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 a长颈漏斗.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可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填字母).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可选择的收集装置是D(填字母).
(4)①实验室若要配制5%的双氧水150g,需要30%双氧水(密度1.1g/cm3)22.7mL.(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②某同学取68g上述配制好的双氧水用于实验室制氧气,理论上最多可产生氧气的质量多少?(写出计算过程)设:理论上最多可产生氧气质量为x.
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68 32
68×5% x
则$\frac{68}{68×5%}=\frac{32}{x}$,解得x=1.6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实验一 粗盐的初步提出
粗盐中含有较多的不溶性杂质(如泥沙).某兴趣小组设计出粗盐提纯的使用方案,如图为处于初步提纯的部分操作示意图.请回答:

(1)用图示编号依据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填写空格:B→A→E→D→C;
(2)蒸发时蒸发皿中的液体量不得超过蒸发皿容积的$\frac{2}{3}$;
(3)精盐和粗盐质量的比值为产率,下列操作会造成产率偏低的是AD.
A.食盐没有全部溶解即过滤  B.过滤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C.蒸发后所得精盐潮湿  D.蒸发后所得精盐未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实验二 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如图所示,若关闭Ⅱ阀打开Ⅰ阀,紫色小花(用石蕊溶液染成)变红;若关闭Ⅰ阀打开Ⅱ阀,紫色小花不便红,则甲瓶中所盛的试剂可能是②③(填序号).
①浓NaCl溶液   ②浓NaOH溶液    ③浓H2SO4

(2)该实验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与碳酸钠反应的性质.
实验三 水的净化
有关水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图1为简易净水装置,其中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图2为蒸馏装置,海水分别经图2与图1装置单独处理后,所得水质成分的区别是是否含有其他杂质;
(2)图3为简易水电解器,A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3)双氧水发生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水和双氧水都含有相同的元素,但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结合图1、2所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实验室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AE或AC(填标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O2↑.
(2)装置B与C组合,可以制取的一种气体是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能用装置C收集该气体的原因是密度大于空气.
(3)一种洗气装置如图2所示,为了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水分,该气体应从a(填“a”或“b”)端导管口通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