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KOH、NaOH、Ca(OH)2、Ba(OH)2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回答下列问题。
(1)从物质分类的角度看:它们都属于酸、碱、盐中的______类;
(2)它们的溶液中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这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含有相同的离子,该离子的符号是__________;
(3)分别向KOH溶液、Ba(OH)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会产生不同现象,由于这两种溶液中的金属离子不同,能产生沉淀的是___________;
(4)欲用Ca(OH)2制备少量的NaOH,其反应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年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将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且足量的稀盐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平衡。在左盘烧杯中加入10克碳酸钙,若要使天平重新平衡,则右盘烧杯中应加入的物质是
A.10克碳酸钾和碳酸钠
B.5.6克氧化钙和氧化锌
C.10克碳酸镁和碳酸氢钠
D.10克镁粉和铜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年辽宁省葫芦岛市中考三模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做了下面所示的实验。
(1)①实验一:探究碳酸钠溶液的酸碱性。观察到试管中溶液变为红色,可得出结论是_____;
②实验二:探究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
观察到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③实验三:同学们将实验一、实验二反应后溶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中,得到无色溶液,则实验二试管中反应后溶液所含有的溶质是_____。
④实验四:探究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的反应。
观察到试管底部产生白色沉淀,上层溶液为无色。此白色沉淀是_____;
(2)为了进一步了解实验四上层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成分,小组同学将实验四试管内物质进行过滤,对滤液中溶质成分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滤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钠、碳酸钠
猜想二:滤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碳酸钠
猜想三:滤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猜想四:滤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钠
(交流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二不成立,理由是_____。
(实验验证)
①步骤1:小组同学取实验四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氯化钙溶液,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证明猜想_____(填“一”、“三或“四”),成立;
②步骤2:为了进一步确定该猜想中氢氧化钠的存在,同学们向步骤1试管中继续滴加氯化钙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然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_____溶液,当观察到_____现象时,可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
(交流反思)将步骤2中的氯化钙溶液换成氢氧化钙溶液,重复操作步骤2,是否可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请说明原因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年辽宁省葫芦岛市中考三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钻木取火是因为摩擦生热,温度达到了木材的着火点
B. 厨房天然气泄漏,应立即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C. 用干粉灭火器来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D. 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主要是为了防止粉尘爆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年5月吉林省长春市明珠校区中考三模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下图中A是氯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B是该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_;
(2)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中的_________元素;
(3)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容易__________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19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第五次质量监测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式,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冒出,则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
B.碱溶液的pH大于7,则pH大于7的溶液都是碱溶液
C.单质中含有一种元素,则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都是单质
D.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则只需破坏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灭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湖南省长沙市教育集团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 题型:流程题
废旧电路板中主要含有塑料、铜和锡(Sn)等,为实现对其中锡的绿色回收,某工艺流程如下所示:
已知:Sn+SnCl4=2SnCl2
(1)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锡的_____(填“强”或“弱”),固体A中一定含有的金属元素是_____。
(2)相比于直接焚烧废旧电路板回收金属,该工艺主要优点是_____(回答一点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