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对一些生活物质进行鉴别.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的方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
选项 | 鉴别的物质 | 所加物质或方法 |
A | 氧气与二氧化碳 | 澄清石灰水 |
B | 硬水与软水 | 肥皂水 |
C | 蒸馏水和食盐水 | 加热蒸发 |
D | 四氧化三铁与二氧化锰粉末 | 观察颜色 |
A. A B. B C. C D. D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科学探究题
某研究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能否用镁条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前,小组成员提出了不同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可以代替,因为镁条与氧气反应后不会产生气体
猜想2:不能代替,查阅资料知金属镁很活泼,可能会与空气中的氮气反应
(进行实验)
步骤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Ⅰ | 组装好装置后,打开止水夹,手捂集气瓶,一段时间后,松开手 | 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手后,烧杯中导管末端有一段液柱 |
Ⅱ | 关闭止水夹,点燃镁条,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塞好塞子 | 镁条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白光,生成大量白烟,剩余固体为白色带状物 |
Ⅲ | 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 | 烧杯中水从导管进入集气瓶中,体积约为集气瓶体积的2/5 |
(解释与结论)
(1)Mg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步骤Ⅰ说明装置的气密性_____。
(3)步骤Ⅱ中,关闭止水夹的目的是_____。
(4)推测猜想2成立的现象证据是_____。
(反思与评价)
(5)该小组认为,即使步骤Ⅲ中水的体积恰好占集气瓶体积的1/5,也不能说明猜想1成立,理由是_____。
(6)小组中同学对镁条与瓶中气体的反应提出了进一步的猜想:甲同学认为镁条先与O2反应,乙同学认为镁条先与N2反应。为进一步检验他们的猜想,可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镁条,点燃后迅速放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待镁条熄灭后,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九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 )
A. 门捷列夫 B. 达尔文
C. 拉瓦锡 D. 牛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山东省菏泽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粮食酿酒 B. 电灯发光 C. 干冰升华 D. 矿石粉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福建省泉州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
(2)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______。
(3)甲烷(CH4)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福建省泉州市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 木已成舟 B. 花香四溢 C. 滴水成冰 D. 蜡炬成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多角度对物质进行认识和研究,有利于合理使用物质。对人类的生命活动非常重要:
天然降水会遇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正常雨水呈______性填“酸”、“碱”、“中”。
煤气的主要成分一氧化碳燃烧时会转化为二氧化碳,若用“”表示碳原子,“”表示氧原子,请用模型表示该反应的微观过程______。
大气中含量的增加会加剧温室效应。下列反应中,对维持大气中气体总量平衡至关重要的是______填序号。
科学家将和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化学方程式:,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四川省岳池县2019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诊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简答题
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对比白磷得到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得到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使用了铜片,主要是利用铜的___________性;
(3)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A 煤 B 乙醇 C 天然气 D 石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19届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某元素的原子核内有161个中子,其相对原子质量为272,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是111
B. 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111
C. 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161
D. 该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