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化学实验小组欲探究盐酸、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取8支试管分别用AH编号后,做如下实验.
(1)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出现的试管是________,有沉淀生成的试管是________.
(2)写出实验中无明显现象产生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实验后某试管中为红色溶液,当向其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后,溶液变为蓝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_.
(4)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则该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
(5)第二组E、F、G试管实验完成后,将反应后的液体都到入同一只大烧杯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为此得出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填写化学式,下同),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
(6)通过上述实验,可归纳出盐酸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
【答案】BD GH NaOH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 NaOH和Na2CO3 HCl NaCl和NaOH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与活泼金属反应、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与碱反应、与某些盐反应
【解析】
(1)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出现的试管是:BD,因为B中是铁和盐酸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D中是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G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H中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有碳酸钙沉淀,有沉淀生成的试管是GH;
(2)实验中无明显现象产生的试管是F,发生的是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实验后溶液呈红色,加入某物质后,溶液变为蓝色,应该是A试管,加入稀盐酸后,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当向其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后,溶液变为蓝色,故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紫色石蕊溶液。
(4)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应该是G试管,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碳酸钠过量,底部白色固体为碳酸钙,滴加稀盐酸,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待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稀盐酸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滤液中的溶质是NaOH和Na2CO3,先发生中和反应,稀盐酸再与碳酸钠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有气泡冒出。
(5)E、氢氧化钙显碱性,无色酚酞遇碱变红,F、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G、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E、F、G试管实验完成后,将反应后的液体都倒入同一只大烧杯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呈红色,说明碱过量,白色沉淀应为碳酸钙,溶液中一定不含有HCl,因为盐酸能与碱、碳酸钙反应;
将反应后的液体都倒入同一只大烧杯中,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G试管中碳酸钠过量,碳酸钠能与E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碳酸钠能与F中反应生成的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一定含有的是NaCl和NaOH;
(6)通过上述实验,可归纳出盐酸的化学性质是:盐酸与酸碱指示剂反应、盐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盐酸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盐酸与碱反应、盐酸与某些盐反应。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分析生铁中铁的含量,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实验研究,即取6g生铁与10%的盐酸反应,并绘制了加入盐酸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图(见图).
说明:生铁中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
(1)铁完全反应用去盐酸的质量为_____g.
(2)生铁中铁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_____。
(3)某同学列出了如下计算式:生铁与盐酸刚好反应完全时所得溶液质量=(73+6﹣a)g小明对该计算式提出了质疑,请指出其中的错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中要除去铜粉中的少量铁粉,某学生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
(1)Cu、Fe过滤洗涤
(2)Cu、Fe过滤洗涤
上述两个方案中较好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理由是____________。你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若有,请写出做法: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1)吃火锅用的锅体是由铜合金制造的,主要是因为铜合金具有很好的________(填序号).
A 导电性 B 导热性 C 延展性
(2)金属锈蚀造成浪费.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___等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3)目前世界上已有以上的废钢铁得到回收利用,其目的是________.
A 节约金属资源 B 合理开采矿物 C 防止钢铁生锈
(4)实验室有锌片、铁片、铜片、稀硫酸、硫酸锌溶液、硫酸亚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种物质,小红选择合适的物质,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法对锌、铜、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验证.
①方法一所选用的种物质是________、硫酸锌溶液和硫酸铜溶液.
②方法二所选用的种物质是锌片、铜片和________.
③方法三所选用种物质是锌片、铁片、铜片和稀硫酸.
(5)炼铁的原理是利用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在实验室里,可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玻璃管内的粉末由________色变黑色.
(6)某钢铁厂每天需消耗5000t含Fe2O380%的赤铁矿石,该厂理论上可日产含Fe98%的生铁_____t.(计算结果保留1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小华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酚酞后,又加入了稀盐酸,得到无色溶液A.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确定溶液A是否完全中和,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______ | _______ | 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短文简要回答问题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积累有毒、有害物质,引起对植物生长的危害,或者残留在农作物中进入食物链而危害人体健康.人从自然界取得资源和能源,经过加工、调酸和消费,最终以废弃物撒向土壤,或通过大气、水体和生的向土壤中排放转化.当输入的污染物数量超过土壤的容量和自净能力时,必然引起土壤情况的恶化,发生土壤污染.污染的土壤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1)从上述短文中归纳出要研究的问题.______。
(2)设计实验测定本地区土壤的酸碱性(简要写出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______。
(3)据你所学化学知识提出防止土壤污染的措施(至少三种)_______。
提示:本题只是研土壤毒素对值物生长和人体健康影响的大题目,但考虑和能力问题只涉及一个化学片断,但第③问还是要求从多方面回答土壤污染问题,因此在学习时要注意化学与生物学科的联系,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新鲜的水果人人爱,但关于水果保鲜有很多传闻,现从科学角度对传闻进行解读。
传闻1:给橙子打蜡
霉菌是橙子最大的威胁,往橙子上喷液态石蜡是对付霉菌的有效方法,虽然用在食品工业方面比较奇怪,但是对橙子非常适合。橙子外皮一般不作食用,石蜡又是一种比较稳定的物质。不大量摄入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下图是农科院王日葵等人对夏橙的研究结果。
传闻2:给荔枝泡药水
荔技素有“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突”的说法,是保质期较短的季节性水果,目前最常用的荔枝保鲜剂是柠檬酸和冰盐水,前者能够减少荔枝外壳表面的真菌。并让果皮处于微酸坏境中,延缓其变色;后者是用低温抑制荔枝的呼吸强度,起到保鲜、延长贮藏时间的作用。这样浸泡过的荔枝保质期可延长至7-15天。
传闻3:香蕉是催熟的
乙烯(C2H4)是重要的植物激素之一,很少的乙烯就能让香蕉迅速成熟,而成熟中的香蕉又会不断地产生乙烯,因此熟香蕉的贮藏期很短,在远距离的运输过程中容易腐烂。为延长香蕉的保存时间,控制乙烯的浓度,国际通行做法如下图所示。
按照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CB2763-2014)》,合理使用已烯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有些人认为乙烯是一种激素,吃了用它催熟的香蕉会导致儿童性早熟。其实,植物生长调节剂又称为“植物外源激素”,只对植物起作用,它和动物激素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作用机理也不同,对人体并不会起作用。
《标准》中部分水果的乙烯最大残留量
食品 | 苹果 | 香蕉 | 猕猴桃 | 哈密瓜 | 葡萄 | 蓝莓 |
最大残留量(mg/kg) | 5 | 2 | 2 | 1 | 1 | 20 |
看完上面关于传闻的解读,相信你对如何健康食用水果已有心得。
依据文章内容问答下列问题。
(1)水果变色腐烂发生了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荔枝保鲜剂中柠檬酸的作用是_____。
(3)按照国家标准,称猴桃中乙烯的最大残留量为_____mg/kg。
(4)研究人员对夏橙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_____。
(5)下列有关水果保鲜及食用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石蜡能延长橙子的保质期
B温度不会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
C儿童性早熟跟食用催熟香蕉等水果有关
D合规使用化学方法水果保鲜不会对人造成危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文字叙述与图像不相符的是
A.等质量的Zn、Fe分别与足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B.向盐酸和CuCl2混合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
C.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向某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