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如图是初中化学的一些基本实验,请回答相关问题:
(1)A实验中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_______。
(2)B实验中玻璃管的作用是 _________。
(3)C 实验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当蒸发皿中出现_______时,停止加热。
(4)D实验中酒精灯加网罩的作用 __________。
【答案】吸收二氧化硫气体防止其污染空气 引燃红磷 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较多固体 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解析】
(1)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生成的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A实验中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气体防止其污染空气。故填:吸收二氧化硫气体防止其污染空气;
(2)B实验中玻璃管的作用是引燃红磷。故填:引燃红磷;
(3)蒸发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故填: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较多固体;
(4)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才能反应,D实验中酒精灯加网罩的作用是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故填:使火焰集中提高温度。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2CO+O22C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表示一氧化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B. 参加反应的一氧化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5:4
C. 反应前后碳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
D. 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氧乙酸(CH3COOOH)消毒剂被广泛使用,以下是关于过氧乙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过氧乙酸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4:3
B.过氧乙酸是氧化物
C.过氧乙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D.过氧乙酸属于有机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某温度时,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
B.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C.向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镁、铝至过量
D.向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不断地加入硝酸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向10g大理石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分两次加入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烧杯内物质总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计算:
(1)该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
(2)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 在实验室里制取CO2和验证CO2的某些性质,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①的名称:______________;
(2)装置甲中应添加固体试剂的主要成分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若用甲装置制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3)用装置乙收集CO2时,导管口a应与____(填“b”或“c”)相连;
(4)用图丙所示的质地较软的塑料瓶收集满CO2,再倒入约1/3体积的紫色石蕊试液,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5)往图丁的烧杯内缓缓通入CO2,超薄材料做成的内充空气的气球会慢慢浮起,由此得出CO2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亚硒酸钠(Na2SeO3)可用于提高人体免疫力,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 硒元素的原子核外有 78 个电子
B. 硒原子结构示意图中 x=18
C. 1 个硒原子中有 34 个中子
D. 在化学反应中,硒原子容易失去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包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钾、硝酸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实验小组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并不断搅拌,烧杯中固体质量随加入的水的质量变化如图1所示。
Ⅱ.取少量B点时的清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酚酞变红。
Ⅲ.向实验I所得的混合物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Ⅱ说明B点时清液pH____________7(填“>” “<”或“=”)
(2)由实验Ⅱ、III说明该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原白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氯化钾,你的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