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5%
B.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B>C=A
C.将t1℃时A、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A、C两溶液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
D.将t2℃时A、B、C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溶质质量最多是A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 解:A、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5g,所以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frac{25g}{100g+25g}$×100%=20%,故A错误;
B、t1℃时,B物质的溶解度最大,A物质的溶解度次之,降低温度,A、B会析出晶体,C物质不会析出晶体,所以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为B>A>C,故B错误;
C、试管温度,C物质的溶解度减小,所以将t1℃时A、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C物质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故C错误;
D、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将t2℃时A、B、C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溶质质量最多是A,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生活离不开水.净化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茶杯内的纱网,可将茶叶与茶水分离,便于饮用,该设计利用的化学原理是过滤
(2)自制净水器中常加入活性炭,用于除去水中的异味和色素.
(3)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常加入明矾,其作用是加速沉降,同时还必须进行消毒.ClO2是一种新型的自来水消毒剂,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4.
(4)目前部分农村的饮用水主要还是地下水.饮用遭到污染或硬度大的地下水不利于人体健康.为了降低水的硬度,建议村民在饮用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加热煮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小科为研究质量守恒定律,把盛有5g16%的NaOH溶液的短试管放入盛有10g16%的CuSO4溶液的锥形瓶里,如图所示.倾斜锥形瓶直到使两溶液充分混合,混合后不可能的是(  )
A.产生蓝色沉淀0.98g
B.所得溶液的Na2SO4质量分数大于9.5%
C.锥形瓶内物质总质量不变
D.所得的Na2SO4溶液质量与原CuSO4溶液质量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5.甲乙小组按如图1所示实验探究蜡烛的燃烧产物,获得了不同的实验现象.
甲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
乙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烧杯底部附着有黑色固体
【提出问题】同学们查阅教材实验,得知无色液滴是水,
但黑色固体是什么呢?
【提出猜想】黑色固体是碳
【实验验证】利用如图2所示装置,甲,乙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以下方案进行验证.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甲组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空气,点燃酒精灯加热.黑色固体燃烧,发出红光,b中溶液变浑浊.
乙组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氧气(或O2),点燃酒精灯加热.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b中溶液变浑浊.
【分析与结论】
(1)实验结束时,停止通入气体,后续实验操作顺序应是BA(填字母序号).
A.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B.将试管b移走
(2)b中的实验现象说明黑色固体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由此可推断猜想正确,理由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二氧化碳的碳元素一定来自黑色固体.
【实验反思】
(1)进一步实验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位置越低,产生黑色固体越多.查阅资料可知:蜡烛+氧气(足量)→二氧化碳+水;蜡烛+氧气(少量)→一氧化碳+水;…(反应条件均为“点燃”)由此推测乙组实验产生黑色固体的原因是烧杯位置降低使氧气的量减少,氧气的量少到一定程度时蜡烛和氧气反应产生黑色固体碳.
(2)甲、乙小组最终证明了蜡烛中一定含有C(填字母序号).
A.碳、氢和氧三种元素B.碳和氧两种元素C.碳和氢两种元素
(3)石蜡的主要成分为C25H52,写出石蜡完全燃烧的符号表达式:C25H52+38O2$\frac{\underline{\;点燃\;}}{\;}$25CO2+26H2O.
【实验拓展】
小组同学以“研究不同高度的蜡烛哪只先熄灭”为课题设计了以下实验: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实验步骤:①点燃两支高低不同的蜡烛②用一只大烧杯同时倒扣在两支燃烧的蜡烛上,用秒表计时.③重复实验四次,实验记录如下:实验结论:分析表中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在同样大小的倒扣的烧杯中,较高的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实验次数高蜡烛燃烧的时间矮蜡烛燃烧的时间
第一次23秒1826秒06
第二次23秒1924秒94
第三次20秒0221秒45
第四次15秒1619秒10
分析反思: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为什么实验结果与我们的猜想不符呢?通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原因可能是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度较高,密度较小,不易沉降到烧杯底部,反而聚集到烧杯的上部,致使高蜡烛先熄灭.学以致用:当室内发生火灾,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伏低(填“直立”或“伏低”)身子前行寻找逃生出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工业烧碱具有较好的杀菌消毒作用且廉价易得,但工业烧碱中常含有杂质碳酸钠.某科学学习小组同学围绕工业烧碱样品纯度测定问题,展开了如下探究.

【原理思路】利用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CO2,通过CO2质量的测定,确定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从而计算样品纯度.
【方案设计】为使CO2质量的测定更准确,该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的实验方案.
(1)此装置中样品在与稀硫酸反应前和停止反应后,都要通入过量的空气,反应前通空气时a、b、c三个弹簧夹应如何操作?打开弹簧夹a和b,关闭弹簧夹c
(2)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准度,对装置C中的干燥剂的性质有何要求?能吸收水分但不吸收二氧化碳
(3)查阅资料获知:Na2CO3溶液与稀盐酸反应先生成NaHCO3(化学方程式为:NaCO3+HCl═NaHCO3+NaCl).当Na2CO3全部转化为NaHCO3后,生成的NaHCO3能继续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现向样品中加一定量的稀硫酸,反应后产生无色气体并得到X溶液.请分析X溶液的溶质组成可能有哪几种情况?氯化钠;氯化钠和硫酸;氯化钠和碳酸氢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用化学符号表示:
(1)水H2O(2)氧气O2(3)氢气H2(4)二氧化碳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在消防知识中有一个词叫做“物理性爆炸”,是指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发生的爆炸,下列各项描述中属于物理性爆炸的是(  )
A.煤矿中因遭到明火而发生的瓦斯爆炸
B.高压锅因排气孔堵塞而爆炸
C.节日的烟花在空中爆炸
D.厨房中因燃气泄漏而爆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宝贵的自然资源.
(1)食用海鱼摄取的主要营养素是蛋白质.
(2)右图为海水淡化装置,获得的蒸馏水属于B(填字母序号).
A.单质         B.化合物         C.混合物
(3)从海水中提取食盐,采用的方法是蒸发.
(4)资料: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如下:
物质NaClNH4HCO3NH4ClNaHCO3
溶解度/g36.021.637.29.6
计算:20℃时饱和食盐水溶质质量分数26.5%.
用氯化钠和碳酸氢铵(NH4HCO3)可制备碳酸氢钠和氯化铵(NH4Cl),该反应可表示为:
NaCl+NH4HCO3═NaHCO3+NH4Cl.
按上述化学方程式反应,在20℃时,饱和食盐水和饱和的碳酸氢铵溶液混合最可能产生沉淀的物质是NaHCO3; 从溶液中分离出该沉淀的操作是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从微粒角度认识物质,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1)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和离子.你所熟悉的一种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H2O(写化学式);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是Fe.
(2)在玻璃杯中加入100mL水,向水中放入一块冰糖,在杯子的外壁沿液面划一条水平线.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消失了,液面比原来水平线降低了.请通过这一现象,推测分子具有的性质:①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②分子间是有间隔.
(3)用“”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若它们构成的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变化.

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填字母序号).
A.有氧化物生成                  B.反应前后各种微粒的数目均没有改变
C.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D.这是一个分解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