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4.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协助完成相关任务:
【研究课题】:探究热水壶底部水垢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天然水中一般都含有Ca2+、Mg2+、HCO3-等离子,在加热时,这些离子趋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碱等的混合物).同时,他们还查阅到下列有关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Ca(HCO32Mg(HCO32Ca(OH)2Mg(OH)2CaCO3MgCO3
溶解性可溶可溶微溶不溶不溶微溶
【提出猜想】: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CaCO3和,可能含有Ca(OH)2和MgCO3
【设计方案】:
(1)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水垢,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取上层清液加入,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水垢中无Ca(OH)2
(2)乙同学设计下列实验装置,进一步确定水垢中含有碳酸盐的成分,步骤如下:
①按图1组装仪器,将50g水垢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某酸溶液;
②测量一定时间内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见下列曲线);
③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
④再次称量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
⑤重复③和④的操作,直至干燥管内物质质量不变.

a.步骤①所加的酸溶液是稀盐酸.
b.装置Ⅱ的作用是吸收CO2中的水;
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的作用是使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全部被碱石灰吸.
c.研究性小组的同学通过简单计算,认为水垢中一定含有MgCO3,理由是即使50g水垢全部为CaCO3,产生CO2的质量应为22g,而实验测得生成的CO2质量>22g.
【实验结论】通过上述探究可知:水垢的主要成分有Mg(OH)2、CaCO3、MgCO3

分析 本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证明碳酸盐(CO32-检验方法),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提出猜想】:根据水垢的成分及题中所给物质的溶解性表可以提出猜想.
【设计方案】:(1)从检验钙离子的方法上入手分析.
(2)a:根据实验操作步骤分析即可;实验室用稀盐酸溶解碳酸钙.
b:碱石灰是碱性干燥剂,可以吸收酸性气体,氢氧化钠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c:从二氧化碳的量上去分析.
【实验结论】:根据猜想和计算即可确定水垢的成分.

解答 解:【提出猜想】根据题意可知,水垢的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碱等物质的混合物,再结合物质的溶解性表可知,水垢中一定含Mg(OH)2和CaCO3,可能含有Ca(OH)2和MgCO3
【设计方案】
(1)检验Ca2+要用可溶性的碳酸盐,如Na2CO3溶液,因为二者能反应产生沉淀.
(2)a.由于水垢中存在有碳酸钙,而硫酸与碳酸钙反应会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碳酸钙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进行,故溶解碳酸盐一般用稀盐酸;
b.因为该实验是要通过测定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来确定水垢的成分,而从锥形瓶中出来的二氧化碳气体是不干燥的,且都会被干燥管内的物质吸收,从而影响到结果的测定,所以二氧化碳气体在进入干燥管之前必须经过干燥,浓硫酸恰可以用来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由于气压的原因,最后锥形瓶中会残存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故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吗,可以使装置中的所有二氧化碳都能被碱石灰所吸收.
c.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可知,即使50g水垢全部为CaCO3,产生CO2的质量也仅为22g,而实验测得生成的CO2质量为24g,比22g多,所以水垢中一定还有MgCO3
【实验结论】实验猜想中已经确定有Mg(OH)2和 CaCO3,而根据(2)的计算可知还应该含有MgCO3,故水垢的主要成分有Mg(OH)2、CaCO3和MgCO3
故答案为:
【提出猜想】Mg(OH)2; MgCO3
【设计方案】
(1)Na2CO3溶液;
(2)a.稀盐酸;
b.吸收CO2中的水;使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全部被碱石灰吸收;
c.即使50g水垢全部为CaCO3,产生CO2的质量应为22g,而实验测得生成的CO2质量>22g
【实验结论】Mg(OH)2、CaCO3、MgCO3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会分析题中所涉及的反应原理,然后结合反应原理和计算所要用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解答.对于验证型实验探究,要熟记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根据给出的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探究,并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的实验现象,来验证该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室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后立即产生氧气.下列各图中与该反应事实最相符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水的蒸发B.研碎食盐C.灯泡发光D.铁器生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1)依据反应的实验原理,选择的药品既要能消耗氧气,又不会跟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而且生成物为固体.他们应该选择B(填编号).
A.蜡烛    B.红磷
C.硫粉  D.铁丝
(2)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在装药品之前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同时燃烧药品的用量应保证足量.
(3)在充分讨论后,他们进行了实验.你认为怎样测量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将集气瓶中的水倒入量筒中量取.实验结束后,大家整理的数据如表:(注:集气瓶容积为100 mL).
组别123456
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ML)201920202220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大多数同学都验证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frac{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如图1所示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的成分.

实验过程如下: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frac{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待燃烧、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集气瓶中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导致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
(2)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有难溶于水、不支持燃烧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各写一条)
(3)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是总容积的1/5,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
(4)小强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试验,准确地测量到了氧气占空气的体积分数.你认为此装置的优点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过氧化氢(化学式H2O2)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生成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

回答下列制取氧气的问题:
(1)分液漏斗中应放入的物质是过氧化氢溶液,锥形瓶中应放入的物质是二氧化锰.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最好选择装置D(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和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
(4)A装置还能制取另一种气体,该气体的是二氧化碳.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检验该气体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燃烧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熄灭,证明已满.
(5)若实验时用此法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则优点是②(填编号).
①生成物只有氧气②不需加热③需加热
(6)锥形瓶中的反应很剧烈,请提出实验安全注意事项①(填编号).
①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②用体积较小的锥形瓶③加热锥形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人类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
(1)下列矿石的主要成分属于氧化物的是AC(填序号).

(2)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
①生活中用铁锅做炊具,利用了铁的导热性;
②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等发生了化学反应.为防止铁制栏杆生锈,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喷漆(写一条).
(3)已知金属M和N能够发生如下反应:
M+H2SO4═MSO4+H2↑    
Fe+MCl2═M+FeCl2
N+FeCl2═Fe+NCl2
判断Fe、Cu、M、N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N>Fe>M>Cu;以上三个化学反应均属于置换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如图是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变化的微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⑤SO2分子中S、O元素原子的质量比为1:1;
⑥S2-的核外有18个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小雪同学发现家里有一瓶无标签的无色液体,她为了探究它是何种物质,做了如下实验:把此液体编号为A,加热A液体,发现有气体B产生,在A中加入黑色粉末C,稍微振荡,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气体B,且产生了常温下为液体的纯净物D,而C的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她把B收集起来,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盛B的集气瓶中,木条剧烈燃烧.如把黄色粉末E点燃后放入盛B的集气瓶中,能剧烈燃烧,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F.
根据小雪的实验,分析A、B、C、D、E、F分别是什么物质.写出各物质的名称或符号:A过氧化氢(或H2O2)、B氧气(或O2)、C二氧化锰(或MnO2)、D水(或H2O)、E硫(或S)、F二氧化硫(或S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