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小玲猜测一瓶久置于空气中的NaOH溶液中含有Na2CO3,他设计的下列实验,对此猜测能提供有力实证的是(  )
A.滴加CuSO4溶液B.滴加稀盐酸C.滴加酚酞试液D.滴加石蕊试液
B
A、滴加硫酸铜溶液时,由于硫酸铜能够与NaOH和Na2CO3都反应且都生成蓝色沉淀,CuSO4+Na2CO3=CuCO3↓+Na2SO4,CuSO4+2NaOH=Na2SO4+Cu(OH)2↓,所以无法证明.故错误.
B、滴加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无现象,而与Na2CO3则生成气体,HCl+NaOH=NaCl+H2O,Na2CO3+2HCl=2NaCl+H2O+CO2↑.能够证明.故正确.
C、滴加酚酞.由于NaOH和Na2CO3溶液都显碱性,所以酚酞遇滴入都变为红色.无法证明.故错误.
D、滴加石蕊试液.由于NaOH和Na2CO3的溶液都显碱性,所以都能够使石蕊变蓝色,无法证明.故错误.
故选B.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如下三个有趣的实验:
①用坩埚钳夹持一小块石灰石,用酒精灯加热,2分钟后把石灰石放入含有酚酞的蒸馏水中,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用坩埚钳夹持该石灰石,还用酒精灯加热,同时向灯焰上通入氧气,1分钟后把石灰石再放入含有酚酞的蒸馏水中,酚酞溶液立即变成红色。
③向②变红的酚酞溶液中逐滴滴加盐酸,酚酞溶液又变为无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石灰石不具有受热分解的化学性质
B.实验①中,在受热的条件下,石灰石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C.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在实验①中,灯焰温度达不到石灰石分解的温度
(2)通入氧气,能影响碳酸钙分解反应的原因,正确的是( ▲  )
A.氧气能降低碳酸钙分解所需的温度
B.氧气能改变碳酸钙的性质
C.氧气是碳酸钙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D.增加了单位时间内酒精分子与氧分子发生有效碰撞的次数,提高了灯焰温度
(3)写出上述实验中发生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三个即可)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问答题

(9分)小朋同学进行了如下一系列的探究实验:
(1)小朋对木条组成的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法提炼
点燃干燥的木条,在火焰上方罩一干燥的冷烧杯
过一会儿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
木条中一定含有
      元素。
根据实验       
可以推出实验结论。
继续把火焰靠近烧杯底部
一会儿烧杯底部出现一层黑色物质
木条中一定含有
        元素。
(2)小朋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认为可用木条燃烧产生的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右下图装置进行实验。

①依据的实验原理是                                 
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小朋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木炭熄灭并冷却后,打开铁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认真分析小朋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                          (答一条)。
②如果小朋发现倒吸的水未能达倒集气瓶内原剩余容积的1/5。原因可能是         (答一条)。
③小朋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                 。(答一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6分)实验装置及实验操作是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
(1)请将体现下列实验操作目的正确选项,填在对应的横线上
A. 防止药品污染          B. 防止试管破裂        C. 防止实验误差  
加热试管时,先均匀加热后集中加热            ,滴管使用后,及时清洗并放在试管架上               ,量取液体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2)下列实验装置中均有水,请根据实验解释水在其中的主要作用
实验
装置

硫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水通电分解
主要作用
集气瓶中的水:
吸收反应放出的
热量及生成的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酒精灯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加热仪器,某小组同学对酒精灯火焰温度进行如下探究。
(Ⅰ)定性研究:甲同学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火焰中,1~2s后取出,观察到位于外焰的部分明显碳化。
(1)由上述现象得出结论:外焰温度最高。你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定量研究:乙和丙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分别利用高温传感器测得酒精灯各层火焰平均温度如下表。
火焰层
平均温度/℃


焰心
432
598
内焰
666
783
外焰
520
667
 
(2)由上表得出结论:___________(填“焰心”、“内焰”或“外焰”)温度最高。
(3)结合定量研究结论,下列图示中加热方法(试管夹未画出)最合理的是_____(填字母)

(Ⅲ)交流反思:不仅酒精灯的各层火焰温度不同,而且相同火焰层温度也有差异。
(4)造成乙、丙两同学所测相同火焰层温度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两点即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填空题

利用下图实验装置,按A—B—C顺序连接。可以进行碳及其氧化物的部分性质实验。

(1)实验中A装置处观察到的现象为                                 
(2)实验中正确的接口顺序为a—b—c—          
(3)实验结束应先拔掉C装置上的导管,再熄灭酒精灯。若先熄灭A处酒精灯,则B中
的现象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李一丁同学设计的下列实验方案中,合理且能获得成功的是
A.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将混有少量CO的CO2气体点燃,以除去CO
C.将混有O2的CO通过灼热的CuO,以除去O2
D.根据H2、CO、CH4三种气体燃烧产物不同将它们区分开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7分)为了防止食品腐败,在许多食品包装盒中都有一包黑色粉末。这种粉末是一种除氧剂。该粉末没有失效时呈黑色,失效后带有红棕色。为了确定该粉末的成分,小明做出了以下的【猜想】
猜想1:该粉末是木炭粉   猜想2:该粉末是铁粉    猜想3:该粉末是木炭粉和铁粉的混合物
小明取没有失效的该粉末,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如下实验,填写表中空格。
 
试验操作
试验现象
猜想是否成立
实验1
加入足量的硫酸铜溶液
                        
                       
猜想1:不成立
实验2
加入足量的         
                        
                      
猜想2:成立
实验3
用磁铁吸引
粉末被全部吸引
猜想3:       
【交流与反思】
(1)根据失效后的颜色判断,该粉末失效的原因是                               ,变质后得到的红棕色粉末的主要成分是            (填物质的化学式)。
(2)采用什么实验方法可以使失效的粉末“再生”?(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10无锡36)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甲、乙两个充满()2的密闭容器中各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两个容器中的碳粉都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两容器中反应后的气体进行如下探究:
(1)小红同学对甲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如下四种猜想:
①只有CO    ②只有CO2   ③只有O2     ④CO和O2混合气体
你认为上述猜想中明显不合理的有         (填序号)。
(2)小明同学认为甲容器中的气体还可能是CO和CO2的混合气体,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他准备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①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②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A中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C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小芳同学对乙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提出了除上述猜想外的另一种合理猜想,她的猜想是      
于是她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验证其猜想
【步骤l】先加热装有铜丝网的玻璃管一段时间后,再通入乙中的气体,观察现象;
【步骤2】将乙中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承中,观察现象。
指导老师在分析其实验方案后,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错误或不足。
①步骤I应先通入乙中气体一段时问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修改的原因是            
②没有必要进行步骤2的实验,其理由是                
“’若反应前甲、乙两容器中碳粉与氧气的质量比分别表示为。 当小明和小芳的猜想均成立时,则 (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