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将7克含杂质的锌粒,加入到盛50 g稀硫酸的烧杯中,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后称得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6.8g。
请计算:(1)产生氢气的质量_____;
(2)锌粒中锌的质量_____;
(3)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_____;
(4)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图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
(2)用H2O2制取氧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填字母),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
(3)用装置F和另一种仪器(除导管外)收集并测量O2体积,另一种仪器的名称是___,在F中气体应从导管___(填“b”或“c”)端进入。
(4)实验室里,常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备甲烷,选择的发生装置为___(填字母),可用装置E收集甲烷,利用了甲烷____的物理性质;用装置C而不用装置D收集甲烷,原因是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时,将等质量的
分别加入到各盛有
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恢复到
,现象如图1、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中加入的固体是
B. 甲中溶液可能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乙中上层清液一定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C. 将甲、乙中的物质混合,充分搅拌,一定有固体剩余
D. 若将甲、乙的温度从升高到
,两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请结合图回答问题:
(1)仪器名称: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选填序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用E装置收集氧气完毕后,应先________(选“从水中取出导气管”或“熄灭酒精灯”)。
(3)实验室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方便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选填序号)。
(4)NH4Cl溶液与NaNO3溶液混合共热可制取氮气,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氨气。如图是实验室制氮气并模拟合成氨气的装置。
①合成氨气时参加反应的氮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_________,氨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_。
②实验中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还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证明NaOH能与CO2发生了反应,将两支充满CO2的相同试管分别倒扣在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中。
(1)图甲中液面上升的原因是_____。
(2)乙中液面高于甲,说明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本实验中甲的作用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和收集气体。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O2,选用的发生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
(3)若选用B装置制取氢气,则收集装置应选________(填字母序号);若改用下图装置收集氢气,则气体应从_________(填“a”或“b”)口进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超临界水氧化技术(SCWO)主要是利用超临界水作为反应介质彻底地氧化除去工业生产中的废料。当温度、压强分别超过临界温度分(374. 2 °C )和临界压强(22.1 MPa)时的水称为超临界水。现代研究表明:超临界水能够与氧气以任意比例互溶。550°C时,乙醇(C2 H5OH)在超临界水氧化过程中生成碳的两种氧化物,测得乙醇和碳的两种氧化物的分布分数曲线如图的X、Y、Z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X减少趋势先快后慢
B.X是乙醇,Y是二氧化碳,Z是一氧化碳
C.超临界水分子和普通水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D.超临界水氧化过程中,水是气态的,氧气含量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 B.加热一 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 C.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 D. 镁带在耐高温的密闭容器(内含空气)内加热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学习“燃烧与灭火”的课堂上,老师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一 根铜丝绕成线圈,罩在蜡烛火焰上(如图所示),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
(1)探究一:蜡烛熄灭的原因。
猜想与假设:a铜线圈隔离了可燃物;
b铜线圈隔绝了空气;
c铜线圈吸热,降温至蜡烛着火点以下。
讨论与交流:经观察分析同学们否定了猜想a和b,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将铜圈加热后____________, | 蜡烛正常燃烧 | 猜想c正确 |
(2)探究二:经过多次上述实验大家发现铜丝表面变黑,黑色物质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①炭黑;②氧化铜;③炭黑和氧化铜。
[查阅资料] :氧化铜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溶液显蓝色)和水,炭黑不与稀硫酸反应。
讨论交流:铜丝表面产生发炭黑或氧化铜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即可)。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取少许黑色固体至试管中________________, | 固体部分溶解溶液变蓝色 | 猜想③正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