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取生石灰()。现有100g CaCO3样品,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67g。下列推断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是( )
A.生成CO2的质量是33g
B.生成物中CaO的质量是42g
C.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40%
D.剩余固体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大于1:4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中考一模化学试卷 题型:填空题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1)现有: a稀有气体;b氯化钠;c小苏打;d碳酸钙;e熟石灰;f二氧化碳。请选择适当物质的序号填空。
①可作气体肥料的是____________。
②可用于培制糕点的是___________。
③可作补钙剂的是___________。
④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是__________。
⑤可用于制作霓虹灯的是__________。
⑥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__。
(2)84消毒液对新型冠状病毒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它的主要成分次氯酸钠(NaC1O).
①Na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___。
②工业上可用氢氧化钠溶液与氯气反应来制取次氯酸钠,其反应原理为,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
③学校新购进一批次氯酸钠质量分数为8%的84消毒液,需将其稀释为0.4%后再使用,稀释时取原液与水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重庆市指标到校化学试卷 题型:实验题
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常见实验。请回答:
(1)如图1为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试管A中的现象为_____,由实验可以得到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_____。
(2)图2所示实验是用pH试纸测小苏打溶液的酸碱度,若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再滴小苏打溶液,则测得结果与实际值相比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图3所示实验是将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分别倒入体积相同并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迅速拧紧瓶盖,振荡,能说明CO2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CO2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4)丙图是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图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模拟化学试卷(6月份) 题型:实验题
通过近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方法,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装置B中方便添加液体的仪器名称_____;
(2)以上装置A~F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_____(写序号);利用改正后的装置完成后面的实验;
(3)若选用装置B、D、G制取并收集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方程式为_____。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若用装置G收集氧气,气体从_____(选填“a“或“b”)端通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模拟化学试卷(6月份) 题型:单选题
镁、铝、锌、铁与稀盐酸或稀硫酸之间的反应规律及图象正确的是( )
A等质量的镁、铝、锌、铁与足量酸反应,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象 | B等质量的镁、铝、锌、铁与足量酸反应,氢气质量与酸溶液的关系图象 | C等量酸与足量镁、铝、锌、铁反应,氢气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象 | D等量酸与足量镁、铝、锌、铁反应,氢气质量与金属质量的关系图象 |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天津市河西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计算题
现有赤铁矿样品(样品中的其他成分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取10g该混合物加入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再加入52g水,过滤得到2g滤渣和一定量不饱和滤液。计算:
(1)该赤铁矿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
(2)加入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所得滤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天津市河西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活常识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A.经常咬铅笔,会导致铅中毒
B.炉火上放盆水,可预防煤气中毒
C.将肥皂水涂抹在蚊虫叮咬处可减轻痛痒
D.钠、钾、钙、铁、锌都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2020年山东省济南市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为 M 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 值为 11
B.M 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C.M 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D.M 元素的原子在反应中易失电子,形成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