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2分)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理欲之辨曾吸引了众多思想家的关注。到了宋代,理学思潮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大声疾呼“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子语类》卷十三),认为“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
自朱熹之后,理学家进一步夸大了“人欲”的危险与罪恶表现出禁欲主义的倾向。“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虽然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也是明显的。很多思想家对这一主张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清人戴震就曾指出“舍人欲无天理”、“理者存乎欲者也”(《孟子字义疏证》卷上),认为理学家的主张会导致“丧尽天良”(同上)的后果。
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理与欲之间的矛盾。当今学者更愿意客观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应当正确处理欲望与规范的关系。只有这样,人的正常需求才能最终得到合理的满足。
(1)结合文段,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朱熹在理欲之辨上的观点。(5分)
(2)请试举一例探究在现代社会中人应该如何客观辩证地看待理与欲之间的关系。(7分)
①在朱熹看来,人与社会发展的正常需要就是“天理”,是一种普遍的、公共的道德准则,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体现;如果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的过分之求,就是“人欲”,是道德败坏的标志,是只顾一己之私欲的思想行为。他主张彻底消灭“人欲”,恢复“天理”在人的精神世界的主导作用。
(2)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存在社会的道德规范与人的欲望满足之间的矛盾。例如在体育竞赛中,每个运动员都志在摘金夺银,这可以说也是人的一种欲望的表现,理应得到肯定与尊重。但是如果为了这一目的而服用兴奋剂,就违反了体育精神与比赛规则,是不允许的。从大的方面说,人类为了求发展、谋生存,过度地向自然索取,以致进行破坏性、掠夺性地开发,造成严重的环境危机,其实也是放纵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侧重“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