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2011年6月,渤海油田发生漏油污染海域环境事故污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应禁止开采海底石油B.用燃烧法处理泄露的石油
C.石油被誉为“工业的血液”D.无节制使用石油资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关于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是成分固定不变的气体B.二氧化碳降温加压可变为固态
C.氮气可以造成大气的污染D.氧气可以燃烧也可以支持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硅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硅是一种金属元素B.二氧化硅是光导纤维的主要原料
C.硅胶可作食品干燥剂D.硅在地壳中的含量居第二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金属及其合金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人们习惯上把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统称为“五金”,在“五金”顺序中把金属的位置移到最后,正好符合由弱到强的顺序.
(2)汽车车体多用钢材制造。表面喷漆不仅美观,而且可有效防止与接触而生锈。
(3)工业上用CO还原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冶炼金属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西汉时期中国古老的冶铜方法是“湿法冶铜”主要的反应原理是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在实验室中探究铝、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除铝、铜外,还需要用到的试剂是。(填一种即可)
(5)铁锅、铝锅是生活中常用的炊具,下图是铁锅的示意图。
①铁锅所含金属单质(写化学式),含有的有机合成材料是。(填写名称)
②炒菜时铁锅中的油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
③铜也易生锈,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将5.6克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可制得氢气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解题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物质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比在空气中的燃烧剧烈
B.点燃的镁条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C.红磷可以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铁丝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发现牙膏中添加的三氯生被怀疑高剂量使用会致癌。下列对含氟牙膏的不正确认识是( )
A.含氟牙膏用于预防龋齿
B.高氟地区的人不适宜使用含氟牙膏
C.牙膏泡沫越多越好,去垢后有利口腔卫生健康
D.建议儿童牙膏强制推行含氟标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1年10月31日,三峡工程蓄水第二次达到最终设计175.0m水位。如果从环境保护的视角看,三峡工程有助于控制:①温室效应;②臭氧空洞;③酸雨的形成;④白色污染;⑤水土流失;⑥农药、化肥污染。其中属于合理的目标是( )
A.①③⑤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4分)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的化学原理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1)2013年12月广州建业大厦发生严重火灾.从燃烧条件分析,大厦内存放的大量鞋、纸箱等物品充当了 .
(2)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了灭火用的洒水系统.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 .
(3)分析如图表中的数据,回答问题:
物质代号 | L | M | N | P |
熔点/℃ | ﹣117 | 3550 | 44 | ﹣259 |
沸点/℃ | 78 | 4827 | 257 | ﹣253 |
着火点/℃ | 510 | 370 | 40 | 580 |
①有人认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着火点越高”,该结论 (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已知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为500℃.利用如图装置,验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是燃烧的条件之一,上表中可用于完成该实验的两种可燃物是 和N(填代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该微粒核内有________个质子,最外层上有________个电子,该元素属于__________(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2)① Fe;② ;③ Fe2+;④ Fe3+;⑤ Fe3O4是常见的化学用语。请从中选择适当的序号按要求填空:
A.表示一个铁原子的是_______;B.表示氧化亚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的是________; C.表示铁离子的是_________;D.表示铁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的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