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做法中不利于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是
A.鼓励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收集
B.发展低碳经济,减小火力发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
C.适量施用化肥农药
D.用化工厂未达标排放的废水灌溉农田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请回答下列关于水与过氧化氢(H2O2)的问题:
(1)H2O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写出下列反应的表达式:
①水通电后分解 ;
②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 .它们都是 反应(填“化合”或“分解”).
(3)下列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填编号).
①水、过氧化氢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
②过氧化氢溶于水得到的物质仍然属于混合物
③水是生物体内重要的组成物质
④硬水可以使肥皂水产生更多的泡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
(1)空气主要由 (填写物质名称)和氧气组成,此外,还含有少量的稀有气体.
(2)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其中氧气一般储存在 色的钢瓶中.氧气可用于 (填字母序号,下同),稀有气体可用于 .
A.制造霓虹灯 B.医疗急救 C.充入灯泡中做保护气
(3)为了保护空气,在我国新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中,基本监控项目增设了PM2.5浓度限值,与该项监测有关的是 (填字母序号).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一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4)如图所示的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
请补全下列实验步骤:
a.按图示连接好装置;
b. ;
c.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五等分,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
d.取足量红磷放入燃烧匙中,点燃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e.待红磷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②红磷燃烧的现象是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
③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水能进入集气瓶中的原因是 .
④若某同学在实验后得出结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能得出此结论的实验现象为 .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的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括号内除杂技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
A.Cu粉中混有Fe粉(用磁铁吸引) B.CO中混有CO2(氢氧化钠溶液)
C.CO2中混有CO(点燃) D.Cu粉中混有CuO(稀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我们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还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某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请补充完整实验报告.
实验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A | 取少量硫点燃后放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 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 |
取少量硫点燃后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 |||
B | 取粗铁丝烧红后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 不发生燃烧 | |
取细铁丝烧红后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
通过比较A、B两组对比实验的现象,我们可以得出的规律是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这句话所指的是:①红色的硫化汞(即丹砂,化学式为HgS)在空气中灼烧生成汞和二氧化硫;
②汞和硫在一起研磨生成黑色硫化汞;
③黑色硫化汞隔绝空气加热变成红色硫化汞晶体.
(1)在上述三点含义中,描述的 (填“有”或“无”)物理变化,若有的话,请写出哪些?并说明理由. (填序号),理由是 .
(2)在上述三点含义中,描述的 (填“有”或“无”)化学变化,若有的话,请写出哪些?并说明理由. (填序号),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用洗洁精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洁精的 作用.
(2)生活中将硬水转化为软水常用的方法是 .
(3)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该灭,其灭火原理为 .
(4)用漏勺捞煮好的方便面,与化学基本操作中的 原理相似.
(5)食盐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人体细胞中约含NaCl0.9%,病人如因食盐摄入量不足,就需要补充溶质质量分数约为0.9%的生理盐水.小轩想检验某瓶生理盐水的含盐质量分数是否合格,他从该瓶生理盐水中取出130g溶液,然后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得到2.87g沉淀(已知NaCl+AgNO3═AgCl↓+NaNO3).请你通过计算帮助小轩判断这瓶生理盐水的含盐质量分数是否合格?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