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

NaOH  NHO3  NH4NO3

B.

KNO3  CaCl2  HCl

 

C.

H2SO4  FeCl3  NaNO3

D.

NaCl  BaCl2  Na2CO3

 


考点: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溶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

解:A、NaOH和NH4NO3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硝酸钠、水和氨气,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C、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但FeCl3的水溶液黄色,故选项错误.

D、BaCl2、Na2CO3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共存的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厨房中的“柴、米、油、盐、醋”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

(1)新农村建设,兴建沼气池.许多家庭中的些已被沼气所替代,沼气的主要成份是甲烷,甲烷的化学式是  

(2)大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中的  

(3)餐具上的油污可用加洗涤剂的水洗掉,这是利用洗涤剂的  作用.

(4)加碘食盐中的“碘”是指  (填“单质”或“元素”).

(5)打开盛食醋的瓶盖,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原因是  (填分子的一种性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根据如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①仪器的名称  

(2)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制取并收集较纯净的氢气,应选用的装置是  (填序号,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已知铜和浓硝酸反应可以制取二氧化氮气体,二氧化氮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

①制取二氧化氮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将铜片放入试管中的正确操作是  

②用图中F装置来演示分子运动的实验时,为了缩短演示的时间,NO2最好放在 上 (填“上”或“下”)层的集气瓶中,另一瓶是空气,抽去两瓶之间的玻璃片,可以看到的现象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向一定量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以下物质,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室有一瓶标签被腐蚀的盐酸,小丽为了测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在烧杯中

配制了8g 10%的NaOH溶液.然后往烧杯中滴加该盐酸.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滴入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了8g 10%的NaOH溶液,需要水的质量为  

(2)计算该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当滴入4g盐酸时,烧杯内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为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请从C,H,O,S,Cl,Na,Fe等7种元素中选择恰当的元素,用离子符号、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按下列要求填空:

(1)硫酸钠中的阴离子  ;氯化铁中的阳离子  ;由四种元素组成的盐 (只写一种).

(2)写出一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一个有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室制取CO2的有关操作如下图,不正确的是(    )

  A.检查气密性          B.制气             C.收集         D.验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物品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

  陶瓷花瓶

B.

      纯棉衣裤

C.

    塑料桶

D.

     纳米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了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体不同器官内的体液具有不同的酸碱性,根据下表可知,在正常情况下(  )

体液

唾液

胆汁

胰液

pH

6.6﹣7.1

7.1﹣7.3

7.5﹣8.0

 

 

A.

人体的唾液一定呈酸性

 

B.

人体的胆汁一定呈碱性

 

C.

人体的胰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D.

酚酞试液可精确测得以上体液的p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