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8.寒冷的冬季流行的“暖宝宝”--即一次性使用取暖片,只要取出直接贴在衣服上.可持续温暖12小时.小明查看说明书,发现内袋物质成分为铁粉、水、活性炭、食盐等,
外袋材料:不透气塑料,小明猜想“暖宝宝”发出的热量可能来自于铁粉氧化(即生锈).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帮助小明完成表中的内容.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步骤1取A、B两袋“暖宝宝”,A袋打开外袋取出内袋;B袋不打开外袋,放置在同样的环境中.A袋“暖宝宝”温度很快上升;B袋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暖宝宝”发热是由于袋内物质与空气接触.
步骤2一天后,从上述A、B两袋中各取少量袋内物质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稀盐酸.A袋内物质部分溶解,溶液呈黄色(已知铁锈和稀盐酸反应后溶液变黄);
B袋内物质部分溶解,产生(1)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
A袋内物质的铁已经转化为(2)铁锈.
B袋内该物质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HCl═FeCl2+H2↑.
[得出结论]“暖宝宝”发出的热量主要来自铁粉发生氧化(生锈)的过程.

分析 铁和水、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

解答 解:实验过程如下表所示: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
步骤1取A、B两袋“暖宝宝”,A袋打开外袋取出内袋;B袋不打开外袋,放置在同样的环境中.A袋“暖宝宝”温度很快上升;B袋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暖宝宝”发热是由于袋内物质与空气接触.
步骤2一天后,从上述A、B两袋中各取少量袋内物质于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稀盐酸.A袋内物质部分溶解,溶液呈黄色(已知铁锈和稀盐酸反应后溶液变黄);
B袋内物质部分溶解,产生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
A袋内物质的铁已经转化为铁锈.
B袋内该物质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点评 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动车充电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B.生活中常用过滤的方法将硬水转化成软水
C.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可以去除餐具上的油污
D.不吃水果蔬菜,多吃含蛋白质的肉类,更能增强体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生活中处处有化学,现有以下常见的物质,请按要求填空(填相应物质的字母序号,不重复使用).
A.活性炭   B.C60    C.稀有气体   D.干冰.
(1)应用于超导体的是B;(2)常用于冰箱除臭的是A;
(3)可作灯泡填充气的是C;(4)用于冷藏保存食品的是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氧气抢救病人B.铜丝用作导线
C.金刚石切割玻璃D.用活性炭吸附有色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A.除去N2中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CuO粉末,收集气体
B.除硝酸钾溶液中少量硝酸钡:加入过量硫酸钾溶液,过滤后溶液中补加适量硝酸
C.除去Cu(NO32溶液中的少量AgNO3:加入足量铜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D.除去KCl溶液中的少量MgCl2:加入适量NaOH溶液,过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2012年12月31日,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发生严重的苯胺泄漏事故,直接影响我省南部城市的饮用水源,苯胺的化学式为C6H5NH2,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苯胺属于有机化合物
B.苯胺的相对分子质量为93克
C.一个苯胺分子中有13个原子
D.苯胺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7: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广西龙江河镉超标,严重威胁着民众的饮水安全.为处理镉污染,当地政府组织人员在镉超标水域投放了大量烧碱或熟石灰,以及氯化铝,絮凝沉降镉离子,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镉是人体必需补充的微量元素B.絮凝沉降离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C.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D.这种污染短时间内很难消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用化学用语填空:
(1)1个氧分子O2;2个氢原子2H;氧化铝Al2O3;硫酸根离子Fe2+
(2)某新型消毒剂由Cl、O两种元素组成,且每个分子中含有1个Cl原子,2个O原子,该消毒剂的化学式为Cl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探究酸、碱和盐的性质及应用.

(1)NaOH溶液和稀硫酸反应,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加入稀硫酸,现象为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2NaOH═Na2SO4+2H2O.
(2)为除去NaCl中混有的少量Na2SO4,某探究不组设计了如图所示方案进行实验.
①Ⅰ、Ⅱ两步都有过滤操作,过滤中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和玻璃棒.
②甲、乙同学选用的X分别为BaCl2溶液、Ba(OH)2溶液,写出Ⅰ、Ⅱ两步中发生的任意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a(OH)2+Na2SO4═BaSO4↓+2NaOH,甲、乙同学的实验中,可能发生的相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乙的实验中,步骤Ⅲ涉及的操作和现象是加入过量盐酸,有气泡产生.
③丙同学认为甲的实验比乙的实验更合理,理由是甲实验直接生成氯化钠,不会造成药品的浪费.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