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实验室中,一位同学不小心碰翻了酒精灯,实验台上流淌的酒精迅速燃烧起来.这时,他应该(  )
A.立即用湿抹布盖灭B.迅速离开实验台
C.端起水槽将水倾倒在燃烧处D.拿起灭火器操作

分析 A、用湿抹布可以隔绝氧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
B、迅速离开会使火燃烧的越来越大;
C、因为水与酒精能以任意比互溶,不能用水灭火;
D、及时采取措施用不着灭火器.

解答 解:A、立即用湿抹布扑盖,使火焰熄灭.故选项正确;
B、迅速离开实验台,这样做会使火势蔓延.故选项错误;
C、用水不但达不到灭火的目的,还会使火势蔓延.故选项错误;
D、初始火灾很小,用不着灭火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灭火的方法,解答时在考虑灭火方法的同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在一次实验中,老师将一定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小烧杯中,未看到明显现象.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
【提出问题】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假设猜想】经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一种溶质是X.
甲组同学的猜想如下:
猜想一:只有X; 猜想二:有X和HC1; 猜想三:有X和NaOH; 猜想四:有X、HC1和NaOH.
X的化学式是NaCl;乙组同学认为猜想四是不合理的.
【实验探究】
(1)小红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猜想三不成立.
(2)小君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无明显变化,认为猜想一成立.甲组同学认为小君同学的判断不科学,理由是酚酞溶液遇酸性和中性溶液均不变色.
(3)小兰取烧杯中的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碳酸钠溶液,观察到有气泡产生,由此断定猜想二成立.该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2HCl═2NaCl+H2O+CO2↑.
【实验拓展】
请你用与(1)至(3)不同类别的试剂,设计另一种方案验证猜想二成立.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猜想二成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物质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的是(  )
A.熟石灰B.食盐C.硝酸钾D.氢氧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某校学习小组学习固体、液体的密度测量之后,准备探究气体密度的测定.学习小组认为气体密度的测定原理和小石块、盐水的密度测定一样. 

【提出问题】如何利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来测定生成CO2的质量和体积,并处理数据.
【实验设计】通过下列两个实验分别测定CO2的质量和体积:
【分析与表达】
(1)实验I中,将小烧杯中的10ml稀盐酸加入到盛有石灰石的大烧杯中,并不断搅拌,直至不再产生气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2)实验II中,装好药品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填操作名称),然后,最后将10ml稀盐酸 快速推入烧瓶中.若稀盐酸是缓慢推入的,则可能造成的后果是烧瓶内气压增大,稀盐酸难以完全推入烧瓶中或仪器连接处脱落.
【记录与处理】
(3)实验产生的质量CO2为实验I中反应前的电子天平示数与完全反应后的示数差
(4)实验II的实验记录如表(表中数据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条件下测定):
时间/min12345678910
注射器读数/ml60.085.088.089.089.589.889.990.090.090.0
根据以上实验过程和数据综合分析,最终生成CO2的体积是80ml.
(5)根据(3)、(4)测得的数据,用密度的计算公式计算.
【实验反思】
(6)有同学认为实验I与II中盐酸以及石灰石的用量不仅要一样,而且石灰石要完全反应.
对于实验I与实验II中盐酸以及石灰石的用量要一样大家都赞同.但对于反应中应该石灰
石过量还是稀盐酸过量才不会影响实验结果有不同的看法,你的看法是:不管谁有剩余对实验结果都没有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某同学为了测定由两种元素形成的气态化合物X的组成,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他把气体X由注射器A缓慢送入装有CuO的B装置,使之完全反应,得到如下结果(不考虑装置中的空气):

①实验前B管及药品的质量为21.32克,实验后为21.16克.
②C管收集到的液体物质经电解后可以得到H2和O2..
③在D中收集到约为0.09克的N2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B管反应前后减小了0.16g,这是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B管中的实验现象为黑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
(2)组成气态化合物X的各元素的质量比约为9: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兴趣小组同学将点燃的镁条插入盛满CO2的集气瓶内,镁条继续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并有黑色物质附着于集气瓶内壁.同学们对镁与CO2反应的产物继续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Ⅰ:产物是MgO和C;
猜想Ⅱ:产物是MgO、MgC2和C.提出以上猜想的依据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查阅资料】MgO+H2O=Mg(OH)2,Mg(OH)2在热水中的溶解度增大;
MgC2+2H2O=Mg(OH)2+C2H2↑.
【实验分析】为探究白色固体的成分,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混合物放入试管,加入足量热水,无气体放出,说明猜想Ⅱ不正确;
②为了验证另一种猜想中白色固体成分,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
实验操作取步骤①试管中的上层清液,滴加酚酞试液;实验现象溶液变红.若该猜想正确,写出Mg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CO2$\frac{\underline{\;点燃\;}}{\;}$2MgO+C.
【实验反思】通过本实验,对“CO2不助燃”,你有什么新的认识CO2不助燃不是绝对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4.酸、碱是日常生活和实验中常用的两类物质.
(1)硫酸是化学实验中常备的试剂,从化工商店买回来的一般是浓硫酸,某浓硫酸标签上的部分内容如图所示.如果要配制1kg10%的稀硫酸,需要这种浓硫酸的体积约为54.3mL(结果精确到0.1mL).配制稀硫酸时,正确的操作是先将量取的900mL水倒入烧杯中,然后将量取的54.3mL浓硫酸沿着烧杯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的用玻璃棒进行搅拌.(2)氢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的碱,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请写出一条氢氧化钠在工业上的用途造纸、纺织、制肥皂等.
(3)为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某班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将一定量的稀H2SO4加入到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
【提出问题】实验中无明显现象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做出猜想】①只有Na2SO4;②Na2SO4和H2SO4;③Na2SO4和NaOH;④Na2SO4、H2SO4和NaOH
不合理的猜想是④.
【实验探究】取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CuSO4溶液后无明显变化,则溶液中一定没有NaOH,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同学们进行了如下三个实验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测溶液pH 滴加Na2CO3溶液 滴加BaCl2溶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试纸变色,对比标准比色卡:pH<7 有气泡产生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 溶液中有H2SO4溶液中有H2SO4
【结论与反思】通过探究,可确定猜想②是正确的,请指出以上实验探究中存在的两处错误pH试纸浸入溶液中,BaCl2与Na2SO4反应也会生成白色沉淀,不能证明一定有H2SO4存在.
(4)完全中和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16g,需溶质质量分数为4.9%的稀硫酸多少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在厨房里就可以感悟到许多化学知识:
(1)加碘食盐、高钙牛奶等食品中所含的碘、钙是指元素 (填“原子”、“分子”、“元素”或“单质”)
(2)生活中区别硬水与软水可以滴入肥皂水,如果观察到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冰箱用一段时间后有一股难闻气味,可以放入含活性炭的除味剂.
(3)用煤作燃料时,常常将煤制成蜂窝状,其原理是加快空气流通且扩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可以采用的灭火方法是用锅盖盖灭或放入较多的蔬菜.
(4)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将洗净的碎蛋壳放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玻璃杯中,可以观察到蛋壳表面有气泡,将该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呈白色浑浊,写出产生白色浑浊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I】①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证明有水生成.
②用涂有饱和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小明提出质疑:石灰水变浑浊不一定是生成的碳酸钙,还可能是饱和石灰水受热后,析出了氢氧化钙.同学们又用1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1分钟后,提起锥形瓶,翻转后注入20mL饱和石灰水,加塞、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Ca(OH)2+CO2═CaCO3↓+H2O,确定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炭黑.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实验设计】为验证一氧化碳,他们设计了图2所示的实验.
【实验验证II】
①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人一团棉花,其目的是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反应.
②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③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黑色物质变成红色,该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C+O2$\frac{\underline{\;点燃\;}}{\;}$2CO,证明蜡烛不充分燃烧有一氧化碳生成.
④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先撤酒精灯,稍后撤蜡烛.
【拓展应用】含碳燃料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等物质,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为使其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答一条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