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4.小李在化学实验技能考查中,完成“用稀盐酸鉴别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并测碳酸钠溶液的pH”实验.
【实验一】小李取待测液甲、乙分别放置在试管①和②,再往两支试管中滴入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根据现象推知,乙为碳酸钠溶液.
(1)实验中,小李应观察到试管②的现象是有气泡冒出,该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2)老师指出:除盐酸外,还可使用其它试剂鉴别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请你选择一种不属于酸的试剂,并将鉴别实验中的预期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填入下表.
选择的试剂预期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溶液一支试管无明显现象;
另一支试管产生白色沉淀(出现白色浑浊)
Ca(OH)2+Na2CO3=CaCO3↓+2NaOH
【实验二】小李用玻璃棒蘸取“实验一”后试管②中的溶液沾在pH试纸上,观察试纸颜色变化并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溶液的pH.小李的记录如下:
实验现象结论
溶液沾在试纸上时,试纸缓慢地变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Na2CO3溶液pH=3
(3)小李因操作错误,得出“Na2CO3溶液pH=3”的错误结论.指出小李操作错误之处.
答:小李所取溶液为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的溶液.

分析 (1)根据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2)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3)根据过量的盐酸和碳酸钠反应后盐酸有剩余,使反应后的溶液显酸性进行分析.

解答 解:(1)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实验中,小李应观察到试管②的现象是:有气泡冒出,推断乙为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故答案为:有气泡冒出,Na2CO3+2HCl=2NaCl+H2O+CO2↑;
(2)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显碱性,碳酸根离子和钙离子会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鉴别碳酸钠、氢氧化钠,可以选用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属于碱,故答案为:

选择的试剂预期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出现白色浑浊)Ca(OH)2+Na2CO3=CaCO3↓+2NaOH
(3)盐酸过量,和碳酸钠反应后,盐酸有剩余,溶液显酸性,所以小李操作错误之处为:小李所取溶液为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的溶液;故答案为:
小李所取溶液为盐酸与碳酸钠反应后的溶液.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的反应原理,然后将题中信息和课本知识的联系,看清每步操作的目的或反应实质即可较快解答.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向铜、锌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盐酸
B.
将铜片加入到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
C.
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D.
向两份完全相同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锌粉、镁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除杂所选用的试剂中,正确的是(  )
物质所含杂质除杂试剂
A铁粉铜粉稀盐酸
BNaClNa2CO3稀H2SO4
CCO2CO灼热的CuO
DKClKNO3H2O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化学用语可准确、简洁表达化学信息.请用化学符号填空:
(1)二个氮分子2N2           
(2)硫酸根离子SO42-
(3)硫化氢中负二价的硫H2$\stackrel{-2}{S}$    
(4)二个氧原子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9.常温下,可以用来盛放浓硫酸的是(  )
A.铁桶B.木桶C.塑料桶D.锡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硫酸常用于金属表面除锈.要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浓硫酸,稀释成10%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多少?要使16克氧化铁恰好完全反应,需消耗上述10%的稀硫酸的质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小明设计了趣味实验装置(见图),其气密性良好.若要使B中尖嘴导管有“喷泉”产生,则A中加入的固体和液体不可能是(  )
A.氧化钙和水B.硝酸铵和水
C.二氧化锰和过氧化氢溶液D.镁和稀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月球表面富含钛铁矿(主要成分是钛酸亚铁,FeTiO3),可用于提取硬度大、熔点高、常温下耐酸碱、耐腐蚀等优良性能的“未来金属”--钛.钛铁矿钛的化合价为(  )
A.+5B.+4C.+3D.+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