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7.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示意图(“”与“”分别代表不同元素原子)
两种反应物物质的质量之比为2:1.

分析 由某化学反应的示意图,该反应是4个分子和2个分子完全反应生成4个分子,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由某化学反应的示意图,该反应是4个分子和2个分子完全反应生成4个分子,则两种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4:2=2:1;即两种反应物的物质的质量之比为2:1.
故答案为:2:1.

点评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硬水中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
①硬水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生活中可用加热煮沸来降低水的硬度.
②硬水在加热或久置时,会产生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生活中可用适量稀盐酸除去热水瓶壁上的水垢,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Mg(OH)2+2HCl═MgCl2+2H2O(已知Mg(OH)2与稀HCl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CaCO3与稀HCl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将10克KClO3和MnO2的混合物放在试管里加热,反应了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冷却后,称得反应后的固体物质,结果MnO2的质量分数由反应前的25%变为反应后的30%,计算该反应中KClO3的分解质量分数是多少(分解率)?
【变形】由KClO3与MnO2组成混合物.MnO2的质量分数为20%,加热一段时间后,MnO2质量分数为25%,求参加反应的KClO3占原有KClO3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甲、乙小组按图1所示实验探究蜡烛的燃烧产物,获得不同的实[验现象.
甲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乙组: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烧杯底部附有黑色固体.
【提出问题】同学们查阅资料,知道无色液滴是水,但黑色固体是什么呢?
【猜想】同学们猜想黑色固体的主要成分是碳,其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实验验证】利用图2所示装置,甲、乙小组的同学分别设计了以下方案进行验证.

(1)甲组: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空气,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到黑色固
体燃烧,发出发出红光,B中石灰水变浑浊.
(2)乙组:取少量该黑色固体于A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到黑色固
体燃烧,发出白光,B中石灰水变浑浊.
【分析与结论】
(3)为确保安全,实验结束时,在移离酒精灯前必须完成的操作是将试管A移走,再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
(4)B中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由此可推断猜想正确,理由是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一定来源于黑色固体.
【反思】
(5)进一步实验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位置越低,产生黑色固体越多.查阅资料可知:蜡烛+O2(足量)→CO2+H2O;蜡烛+O2(少量)→CO+H2O;…由此推测乙组实验产生黑色固体的原因是烧杯位置使氧气的量减少,氧气的量烧到一定程度时,蜡烛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固体碳.
(6)甲、乙小组最终证明了蜡烛组成中一定含有C、H(写元素符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根据化合价推写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按步骤写)
(1)已知铝为+3价,氧为-2价,写出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解:AlO→
(2)已知镁为+2价,氧为-2价,写出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3)已知铁为+3价,氯为-1价,写出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4)已知钠为+1价,氧为-2价,写出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5)已知硅为+4价,氧为-2价,写出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标出下列物质中加横线元素的化合价.
O2   K2O   CaO  Al2O3   Cu   NH3   CH4  CO2  N2O  H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走进实验室,我们学会了科学探究的最基本的操作,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闻药品的气味
C.
加热液体
D.
读取液体体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6.实验中,一种仪器与另一种仪器之间通常情况下不应该接触的是(  )
A.用胶头滴管向试管内滴加液体,胶头滴管与试管口
B.过滤时,用烧杯承接滤液,漏斗下端尖嘴部位与烧杯内壁
C.向试管中倒液体药品,试剂瓶口与试管口
D.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导管口与集气瓶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膨松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它在面包制作过程中发生反应产生气体,使面包变得松软.膨松剂反应产生气体的量作为检验膨松剂品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已知某膨松剂含碳酸氢钠、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两种,化学兴趣小组对该膨松剂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2NaHCO3 $\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   NH4HCO3 $\frac{\underline{\;\;△\;\;}}{\;}$NH3↑+H2O+CO2↑.

探究Ⅰ:检验膨松剂的成分
在玻璃管中加入该膨松剂,按图1连接好装置(铁架台略去,下同).
【观察与分析Ⅰ】点燃酒精灯.
(1)关闭铁夹2,打开铁夹1,观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中有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2)打开铁夹2,关闭铁夹1,观察到的现象是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说明产物中有氨气.
(3)充分加热后,玻璃管中有(填“有”或“无”)固体.实验结论】该膨松剂的成分是碳酸氢钠和碳酸氢铵混合物.
探究Ⅱ:测定膨松剂受热产生气体的质量
用图2装置测定该膨松剂中样品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氨气的质量(装置B装有膨松剂,整套装置气密性良好,各装置中气体吸收剂足量).
【观察与分析Ⅱ】
(4)通过测定实验前后装置D的质量,其质量差即为样品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装置C的作用是除去水蒸气和氨气.若没有装置E,造成测定结果偏大(填“偏大”、“不变”或“偏小”).
(5)实验过程中必须向装置内通入空气,装置A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填化学式).在停止加热后,继续通入空气一段时间,目的是将装置中的残留的二氧化碳全部赶入D中.
(6)若对装置C、D、E连接顺序进行调整,即可用于测定另一份同质量相同样品受热分解产生氨气的质量.C、D、E连接顺序为DCE,通过测定实验前后装置C的质量,其质量差即为样品产生氨气的质量.
【拓展研究】
若上述(4)装置D在实验前后的质量差为9.24g.上述(6)装置C在实验前后的质量差为0.17g,则该该膨松剂中NaHCO3与NH4HCO3的质量比为3360:79.(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