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氯化钠 | |
B. | 无色溶液B中可能含有两种溶质 | |
C. | 白色粉末中不含碳酸钙、硫酸钠、硫酸铜 | |
D. | 步骤③生成的气体质量可能是2.2g |
分析 根据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碳酸钙难溶于水,会与酸反应而溶解,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解答 解: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碳酸钙难溶于水,会与酸反应而溶解,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
称取一定质量的该白色粉末加足量水溶解,得无色溶液A,碳酸钙难溶于水,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所以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碳酸钙、硫酸铜;在无色溶液A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分别得无色溶液B和白色沉淀C;将白色沉淀C洗涤,烘干后称得质量为10g,在10g白色沉淀C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沉淀部分消失,并有气泡冒出,说明白色沉淀C是硫酸钡沉淀和碳酸钡沉淀的混合物,所以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钡是过量的,所以B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钡,在无色溶液B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B中含有氯离子,但是加入的氯化钡引入了氯离子,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氯化钠,不会影响实验现象,所以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氯化钠,所以
A、通过推导可知,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氯化钠,故A正确;
B、通过推导可知,无色溶液B中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钡,故B错误;
C、通过推导可知,白色粉末中不含碳酸钙、硫酸铜,故C错误;
D、通过化学方程式:BaCO3+2HCl=BaCl2+H2O+CO2↑,可以看出,生成2.2克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钡9.85克,而沉淀为10g,故D正确.
故选:AD.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②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 |
B. | ③反应过程中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 |
C. | ③反应后的H2O和CO2可以被循环使用 | |
D. | 反应结束后,只得到一种产物Na2C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中子数为14 | B. | 质子数为6 | ||
C. | 电子数为6 | D. | 质子数和中子数值之和为1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将pH试纸湿润后,用玻璃棒蘸取食用白醋滴到试纸上,测定其pH | |
B. | 确定某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根离子,可先向该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若没有任何明显现象,则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然后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 |
C. | 通过灼烧、闻燃烧产生的气味可以鉴别合成纤维与羊毛纤维 | |
D. | 通过足量灼热的铜网可以除去氮气中混有的少量氧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反应前后分子个数不变 | |
B. | 汞和氧气都是由分子构成 | |
C. | 生成的![]() ![]() | |
D. | 在该变化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粒子是汞原子和氧原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