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1)通电分解水
 

(2)生石灰与水反应
 

(3)在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
 
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解:(1)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通电 
.
 
2H2↑+O2↑.
(2)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3)在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
 高温 
.
 
2Fe+3CO2
故答案为:(1)2H2O
 通电 
.
 
2H2↑+O2↑;(2)CaO+H2O═Ca(OH)2;(3)Fe2O3+3CO
 高温 
.
 
2Fe+3CO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食盐中含有氯化钙杂质,某校化学活动小组为了测定该食盐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下实验:取50克 食盐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160克水搅拌使其完全溶解后,向烧杯中滴加21克碳酸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得到230滤液.试计算
(1)食盐样品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
(2)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 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
 
℃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g;
(3)将t2℃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的一种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碳循环”是自然界中重要的一类物质转化,CO2在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图是这种作用的具体体现之一

(1)如果A是葡萄糖(C6H12O6),它的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
 

(2)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碳”是指
 
(选填“单质”“元素”“原子”)
(3)某有机物A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2A+3O2
 点燃 
.
 
2CO2+4H2O,则A的化学式是
 

(4)碳酸钾是无机盐,写出碳酸钾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依据下表回答问题:
(1)表中12号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
 
(填离子符号).
(2)由11号元素与16号元素组成的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
 

(3)表中同一周期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中A、B分别是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是某阴离子的结构示意图,则x可能是下列中的
 
(填字母序号)
      a.8    b.10   c.11     d.12
(2)若B表示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则y=
 

(3)若A中x=12,则A、B所表示的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名称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结合下列图示回答问题

(1)在A、B、C、D四个结构示意图中,达到稳定结构的是
 
;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属于离子的是
 

(2)对图E中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质子数为20  C.元素符号为Ca  D.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带来的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是
 
,科学家正在研究将过多的二氧化碳和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反应,转化为水和甲烷,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铁与空气中的
 
等物质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生成铁锈,影响金属材料的有效利用,铁制品一旦生锈,可以用稀盐酸除锈,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规范正确的是(  )
A、NaHCO3+HCl═NaCl+H2O+CO2
B、Mg+O2
 点燃 
.
 
MgO2
C、3CO+Fe2O3═2Fe+3CO2
D、C+CuO
 高温 
.
 
Cu+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