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C.可燃物燃烧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在纯氧中能燃烧的物质在空气中叶一定能燃烧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我校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图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或-4。
【猜想与假设】(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_________。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分析与交流】(1)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周建议用图乙装置替代甲装置。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与结论】同学们决定按改进后的方案进行实验,他们在检验了乙装置的
__________后,往试管中加入已干燥的药品并开始加热,当看到澄清的石灰水刚出现浑浊时,_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能”)确定氧化铜和炭粉已经开始反应。
不久,即可看到试管底部变红热,停止加热后,仍能看到红热现象,并沿试管底部自下而上蔓延,这个现象说明该反应是_______(填“吸”或“放”)热反应,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待反应结束,先将导气管从石灰水中取出,然后关闭止水夹,让产物自然冷却。若不关闭止水夹,可能出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待产物冷却后,同学们终于找到了期待已久的紫红色铜珠,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
【拓展与提高】(答对本小题奖励4分)“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理论上氧化铜与炭粉反应的质量比为______”但实际实验过程中,炭粉稍过量,你的理由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金属加工厂有大量金属铝、铁、铜的废弃粉末,为充分利用金属资源,分离和回收金属,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查阅资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请完成下列各题:
⑴步骤①中分离得到的金属B是________。
⑵步骤②发生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________。
⑶步骤③生成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因Al(OH)3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步骤③加入试剂时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电解熔融Al2O3制金属铝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A、B、C、D、E、F六种物质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变关系(发生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其中A、B、C在通常情况下是三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且C为化合物,D是一种无色的液体氧化物,F是一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
(1)请写出B的化学式:B__
(2)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A+B→D:__
D+E→F: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海内外华人,同仇敌忾,强烈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向世界宣示钓鱼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在下列示威活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高呼口号:钓鱼岛是中国的故有领土 B. 高举鲜红的五星红旗,齐唱 国歌
C. 焚烧象征日本军国主义的画像 D. 极个别人违法打砸同胞的日系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23gA和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又知D的相对分子 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A.96 B.92 C.23 D.4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如图所示,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实验室用装置A制取气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写一个即可)
(2)实验常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而用C装置比B装置更优,其优点是:________
(3)将D装置装满水可收集氧气或氢气,此时气体应从______端进入.(填a或b)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