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判断实验结论;
根据玻璃棒的用途有转移物质、搅拌、引流等进行分析;
根据氢离子能和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根据钡离子能和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硫酸钡;氯离子能和银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进行分析.
解答 解:(1)从草木灰中提取钾盐的实验操作顺序如下:①称取样品,②溶解沉降,③过滤,④蒸发,⑤冷却结晶;
(2)用托盘天平称量样品时,若指针偏向右边,则表示左盘轻,砝码重,故选:B;
(3)在进行②、③、④操作时,都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分别是:②加快溶解;③引流;④使液体受热均匀;
(4)①在第一支试管里加入稀盐酸,可观察有气泡生成,证明溶液中有 CO32-;
②在第二支试管里加入足量盐酸后,再加入 BaCl2 溶液,可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溶液中有SO42-;
③氯化钡和硫酸钾反应生成了氯化钾,即使草木灰中不含有氯离子,也能够产生氯化银沉淀,因此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证明草木灰中含有氯离子.
故答案为:(1)过滤,蒸发;
(2)B;
(3)加快溶解,引流,使液体受热均匀;
(4)①气泡,CO32-;
②白色沉淀,SO42-;
③否;氯化钡和硫酸钾反应生成了氯化钾,即使草木灰中不含有氯离子,也能够产生氯化银沉淀.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只有掌握了物质的性质,才能够对各种问题作出正确的解答.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编号 | 主要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1 | 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浓硫酸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2 | 加入2mLNaOH浓溶液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3 | 先加入2mL浓硫酸再通入约4mLCO2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4 | 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再充满CO2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5 | 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CO2 | 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O2 | HCl | NH3 | CO2 | |
通常情况下,1体积水 能吸收的气体的体积 | 0.031 | 500 | 700 | 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①②属于第三周期元素,③④属于第二周期元素 | |
B. | ③④、②⑤的化学性质相似 | |
C. | ①元素最高正价为+6价,负价为-2价 | |
D. | ①②表示的是原子,而③④⑤表示的是阴离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5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 |
B. | 50℃100gA溶液中含A的质量为50g | |
C. | 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采用降温结晶方法 | |
D. | 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t2℃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 |
B. | t1℃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5 | |
C. | 甲的溶解度比乙大 | |
D. | 将等质量甲、乙的两种溶液分别由t3℃降温至t2℃,析出甲的质量一定比析出乙的质量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冰毒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 |
B. | 冰毒是一种有机物,完全燃烧只生成CO2和H2O | |
C. | 冰毒中氮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 |
D. | 冰毒中碳、氢两种元素质量比为24: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