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已知常用的强酸(H2SO4、HCl、HNO3)跟常用的强碱(NaOH、KOH)反应生成的盐的水溶液显中性,无水CuSO4是白色粉末易溶于水.现将某白色粉末A溶入一无色中性液体中,按以如图示进行实验.

试按要求推断未知物:
(1)用化学式写出:B
 
;C
 
;D
 

(2)若A是纯净物,无色中性液体也是纯净物,则中性液体是(填化学式)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根据沉淀D的颜色为蓝色,可判断沉淀D为氢氧化铜,通过蓝色溶液的颜色可判断蓝色溶液为可溶性铜盐,而该蓝色溶液与B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白色沉淀和有色溶液的特点,可知有色溶液仍为蓝色溶液中仍含有铜离子,又该溶液与C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纯净的硝酸钠溶液,根据复分解反应交换成分的特点,可推断形成氢氧化铜沉淀的氢氧根来自C溶液,生成物硝酸钠中的硝酸根应来自于有色溶液,所以有色溶液为硝酸铜溶液,硝酸铜与碱类物质C的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纯净的硝酸钠溶液,所以物质C为氢氧化钠,硝酸铜溶液是由蓝色溶液与B溶液反应所形成的,根据复分解反应交换成分的特点,则硝酸铜中的硝酸根来自溶液B,所以蓝色溶液一定不是硝酸铜溶液,可溶性铜盐还有氯化铜和硫酸铜,氯化铜溶液呈蓝绿色,则蓝色溶液为硫酸铜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由白色粉末和无色中性液体而形成,无色中性液体中不含铜,则蓝色溶液中的铜元素应来自白色粉末,含铜元素的白色粉末为硫酸铜,所以蓝色溶液为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才能生成白色沉淀和硝酸铜,则B为硝酸钡.
解答:解:(1)沉淀D的颜色为蓝色,可判断沉淀D为氢氧化铜,通过蓝色溶液的颜色可判断蓝色溶液为可溶性铜盐,而该蓝色溶液与B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白色沉淀和有色溶液的特点,可知有色溶液仍为蓝色溶液中仍含有铜离子,又该溶液与C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纯净的硝酸钠溶液,根据复分解反应交换成分的特点,可推断形成氢氧化铜沉淀的氢氧根来自C溶液,生成物硝酸钠中的硝酸根应来自于有色溶液,所以有色溶液为硝酸铜溶液,硝酸铜与碱类物质C的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纯净的硝酸钠溶液,所以物质C为氢氧化钠,硝酸铜溶液是由蓝色溶液与B溶液反应所形成的,根据复分解反应交换成分的特点,则硝酸铜中的硝酸根来自溶液B,所以蓝色溶液一定不是硝酸铜溶液,可溶性铜盐还有氯化铜和硫酸铜,氯化铜溶液呈蓝绿色,则蓝色溶液为硫酸铜溶液;蓝色硫酸铜溶液由白色粉末和无色中性液体而形成,无色中性液体中不含铜,则蓝色溶液中的铜元素应来自白色粉末,含铜元素的白色粉末为硫酸铜,所以蓝色溶液为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反应才能生成白色沉淀和硝酸铜,则B为硝酸钡,所以B是Ba(NO32,C是NaOH,D是Cu(OH)2
(2)无色中性液体为纯净物,该液体与纯净物A形成硫酸铜溶液,所以无色中性液体为水,溶解硫酸铜粉末得到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
故答案为:(1)Ba(NO32,NaOH,Cu(OH)2
(2)H2O.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锌和稀硫酸  ②氯化钠和水 ③氧化钙和水 ④苏打和盐酸.
A、①③B、①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我们常用: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是
 
.根据该反应原理我选用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是
 
(填装置字母代号,下同),收集装置是
 

(2)检查装置B气密性的方法是
 

(3)用这些装置还可以进行实验探究.例如:碳酸氢铵(NH4HCO3)是一种常见的固态氮肥.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产生三种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氨气(NH3).我猜想另外两种生成物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小明买了一种“汽泡爽”的冲调饮料.
【饮料说明】
①主要原料: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
②使用说明:将一包“汽泡爽”粉末倒入玻璃杯中,加入200mL冷水,看到有大量气泡快速生成,待粉末完全溶解,就得到一杯果味饮料.
小明观察了饮料说明后,他借助化学实验的方法,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以及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实验一】探究“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成分.
(1)小明阅读资料发现:“汽泡爽”原料中的柠檬酸(C6H8O7)和小苏打(NaHCO3)粉末混合后加水,可以发生以下反应,填写生成气体的化学式.
3NaHCO3+C6H8O7═C6H5O7Na3+3H2O+3
 

(2)为了检验该气体,小明选择的试剂是
 

【实验二】探究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
(1)小明先用冷水和热水各冲了一杯饮料,品尝时发现冷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多,热水冲的饮料中气泡较少.当他摇动杯子时,发现有大量气泡从水中逸出.他查阅资料发现:随着温度升高,气体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量会迅速降低.于是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序号加入水的体积加入水的温度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
1200mL15℃a(待记录)
2
 
50℃b(待记录)
(2)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采用相同的两套实验装置(如图)分别完成上述实验,在A中加入水,再加入一袋“汽泡爽”,迅速塞紧胶塞.量筒C用于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所排出的液体,冷却至室温后读取数据.B中油层的作用是
 

(3)通过实验,小明测得:a=64mL,b=132mL,由此获得结论:“汽泡爽”产生气体的量与加水温度有关系.但是老师看到小明的实验报告后却指出:两套装置中,“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总量应该近似相等,与温度关系不大,其本质原因是
 

(4)通过反思,为了证明老师的观点,小明继续利用(3)中已反应完的两套装置,又做了一步实验,发现两套装置最终收集到的气体的总量确实相近,他的实验操作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处最先碳化.
结论:蜡烛火焰的
 
层温度最高,该层温度最高的原因是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石蜡燃烧后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青海玉树地震后防疫部门用2%的漂白粉溶液对环境进行杀菌消毒.现代工业使氯气和消石灰反应制取漂白粉.
①已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Ca(OH)2═X+Ca(ClO)2+2H2O,则X的化学式为
 

②商品漂白粉中含有Ca(ClO)2、Ca(OH)2、CaCl2等物质,其中有效成分是Ca(ClO)2,因此商品漂白粉是
 
(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③在化学反应中,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根据①中化学方程式的氯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判断该反应
 
(填“是”或“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④玉树地震使当地居民的饮水受到污染.以下关于饮用水处理方法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A.用明矾使悬浮物沉降下来                    B.用漂白粉进行消毒杀菌
C.只要无色透明的水就可以放心饮用            D.饮用前加热煮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类比法是化学研究物质的重要方法之一.草酸的化学性质与碳酸相似.已知碳酸易分解,草酸在受热条件下也分解,仅生成三种氧化物.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
(1)小明首先根据草酸中含有
 
元素,可推测生成物中含有水.
(2)小明对分解生成的其他产物进行猜测、验证:
【假设一】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
实验一: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实验现象是
 
,小明据此判断生成物中含有二氧化碳.
【假设二】生成物中有一氧化碳
实验二:小明用右图装置进行实验,从而证明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
请回答:A装置中黑色固体粉末是
 
(填化学式),A装置中的实验现象是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讨论交流:
小芳认为,小明的“实验二”不需要B装置也能够推断出生成物中含有一氧化碳,你是否支持小芳的观点:
 
(填“支持”或“不支持”),请说出你的理由:
 
.     
小芳认为,从环保的角度看,“实验二”装置有一个缺陷,请你指出该缺陷:
 
,处理的方法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写出制取氧气的三个原理的文字表达式.
(1)
 

(2)
 

(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克铁粉和铜粉的混和物与100克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氢气0.5克,计算:混和物中铜粉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