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6.小强为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到底是哪一种粒子(H2O、Na+、OH-)能使酚酞指示剂变色,设计了一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在第一支试管中加入约2ml蒸馏水,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2)在第二支试管中加入约2mlNaCl溶液(PH=7),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3)在第三支试管中加入约2mlNaOH溶液,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通过上述试验探究,小强得到的结论应是:
实验(1)看到的现象是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得出的结论是H2O不能使酚酞变色,
实验(2)看到的现象是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得出的结论是Na+离子不能使酚酞变色.
实验(3)看到的现象是无色酚酞试液变红,得出的结论是氢氧根离子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分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在水中加入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不变色,说明钠离子不能使酚酞变色,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变红变红,说明氢氧根离子能使酚酞变红.

解答 解:在水中加入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水不能使酚酞变色,在氯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不变色,说明钠离子不能使酚酞变色,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变红变红,说明氢氧根离子能使酚酞变红,所以本题答案为:不能,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不能使酚酞变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氢氧根离子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点评 本题考查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因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用符号表示:两个水分子2H2O,一个氯离子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用孔雀石(主要成分是Cu2(OH)2CO3)和木炭一起加热进行火法炼铜的工艺,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就制造出“后母戊鼎”如图等许多精美的青铜器.有关化学反应是:
①Cu2(OH)2CO3 $\frac{\underline{\;\;△\;\;}}{\;}$2CuO+H2O+CO2↑   ②C+2CuO$\frac{\underline{\;高温\;}}{\;}$2Cu+CO2
(1)上述反应①属于分解 反应(填“分解”“化合”“置换“复分解”之一”).
(2)青铜属于合金 (填“氧化物”“单质”“化合物”“合金”之一).现代工业用孔雀石以湿法炼铜,实验流程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已省略).

(3)溶液C中所含的溶质是FeSO4
(4)固体D中所含的物质是Fe、Cu.
(5)Cu2(OH)2CO3与稀硫酸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Cu2(OH)2CO3+2H2SO4═2CuSO4+CO2↑+3H2O.
(6)以“绿色化学”的观点,对照火法炼铜,谈谈湿法炼铜的优点:反应条件简单,得到的铜不易被氧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为研究氧气浓度对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影响,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
A.用两根粗细相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B.用两根粗细相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C.用两根粗细不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相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D.用两根粗细不同的铁丝,分别在两瓶不同浓度的氧气中同时进行燃烧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有关NaOH与CO2反应的探究
探究一:检验NaOH固体样品露置空气中一段时间后的成分
【查阅资料】Na2CO3溶液是碱性;KCl溶液、CaCl2溶液显中性、CaCO3难溶于水.
(1)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一是在空气中易潮解,二是和二氧化碳反应
(2)检验样品是否变质.检验样品成分中是否含碳酸根的实验方法(操作、现象及结论):取少量该样品,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若有气体生成,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样品成分中含碳酸根.
(3)检验样品是否完全变质.实验操作:取样品加水溶解,先加过量的C(填编号,下同),再滴加E.
A.盐酸  B.KCl溶液  C.CaCl2溶液  D.Ca(OH)2溶液  E.酚酞试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小明买了一种“汽泡爽”的冲调饮料.
(1)小明阅读资料发现:“汽泡爽”原料中的柠檬酸和小苏打(NaHCO3)粉末混合后加水,可以发生以下反应,请填写柠檬酸的化学式.
3NaHCO3+C6H8O7=C6H5O7Na3+3H2O+3CO2
(2)小明想探究加水温度对产生气体量的影响,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序号加入水的体积加入水的温度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
1200mL15℃a(待记录)
2200mL50℃b(待记录)
在老师的帮助下,小明采用相同的两套实验装置(如图)分别完成上述实验,在A中加入水,再加入一袋“汽泡爽”,迅速塞紧胶塞.量筒C用于收集A中产生的气体所排出的液体,冷却至室温后读取数据.B中油层的作用是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
(3)通过实验,小明测得:a=64mL,b=132mL,由此获得结论:
“汽泡爽”产生气体的量与加水温度有关系.但是老师看到小明的实验报告后却指出:两套装置中,“汽泡爽”产生气体的总量应该近似相等,与温度关系不大,其本质原因是反应物的量不变生成物的量也不变.
(4)通过反思,为了证明老师的观点,小明继续利用(3)中已反应完的两套装置,又做了一步实验,发现两套装置最终收集到的气体的总量确实相近,他的实验操作是振荡或加热装置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8.A、B、C、D四个烧杯中分别盛有质量相等的同种溶剂,向四个烧杯中都加入某溶质,且固体溶质质量依次减少(温度相同),充分溶解,如图所示现象回答下列问题(填序号).

(1)A、B中盛有的一定是饱和溶液;
(2)D中盛有的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若固体溶质是KNO3,对一定盛有饱和溶液的烧杯进行加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是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工业上常用浓盐酸或稀硫酸来除锈
B.碱可用于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并有滑腻的感觉
C.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使用可以明显提高肥效
D.“西气东送”是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重点工程,输送的气体是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和氢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6.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种物质.其中A是一种黑色固体,B是一种淡黄色粉末,C、D、E均是气体.B在C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同时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E.A在C中燃烧会生成D,把D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试回答:
(1)写出E的物质名称:二氧化硫;
(2)写出A物质的一种用途:作燃料;
(3)自然界中消耗D物质的一种途径是光合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