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1)在水蒸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水分子变大 B.水分子之间间隔变大

C.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D.水分子数目增多

(2)酸、碱、盐的水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是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例如氢氧化钙溶于水时会解离出_____________(填写离子符号)。

(3)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现欲配制一瓶500g溶质质量分数为0.9%的生理盐水,下列实验操作与目的分析均正确的是__________。

实验操作

目的分析

A

称量时,将取出的过量药品放回原瓶

节约药品

B

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

增大溶解度

C

称量时,在天平两边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等的纸

整洁美观

D

量取所需水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准确读数

(4)实验室若要把100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稀释成10%的稀硫酸,需要水的质量是______g。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江苏省宿迁市2017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室温时,随着向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忽略溶液温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a点溶液中有两种溶质

B. b点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

C. c点烧杯内液体的pH=7

D. d点溶液中较多的Ba2+、OH﹣、SO42﹣、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全国区级联考】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2017届九年级第二次质量检测(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盐场晒盐后所得的卤水中含有MgCl2,KCl和MgSO4等物质,它们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KCl和MgSO4两饱和溶液所含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B. t2℃时,MgSO4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和降低温度都能析出晶体

C. t3℃时,100gMgCl2的饱和溶液中含有agMgCl2

D. 将t3℃时的KCl溶液降温到t1℃,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全国省毕业学业考试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题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乙小

B.15℃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C.30℃时乙的溶解度为30 g

D.升高温度可使接近饱和的甲溶液变为饱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全国省毕业学业考试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科学家通过“撞月宇航器”发现月球上存在水冰(水蒸气和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冰是一种混合物

B. 水冰由氢、氧元素组成

C. 水冰中的分子有的运动,有的不运动

D. 地球上的水和月球上的水冰的化学性质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南京市联合体2017届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KNO3与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时,KNO3溶液与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t2℃时,蒸发NaCl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会变大

C. KNO3中混有少量的NaCl,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较纯净的KNO3

D. t2℃时,将等质量的两物质分别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量KNO3>Na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全国市级联考】南京市联合体2017届九年级中考二模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下列物质中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是

A. 苹果 B. 大豆 C. 青椒 D. 小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全国区级联考】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17届九年级中考模拟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B. 参加反应的甲、丁质量比为1:2

C. 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 丁相对分子质量是甲的2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全国百强校】云南省曲靖市2017届九年级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卷 题型:选择填充题

下列除去杂质(少量)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方法

A

H2

HCl

通过饱和的Na2CO3溶液

B

KNO3

NaCl

蒸发结晶

C

NaCl

Na2CO3

加稍过量的稀盐酸,蒸发

D

KCl

K2SO4

加稍过量Ba(NO3)2,蒸发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