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下列不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的是(  )
A.B.C.D.

分析 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常见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B、是节水标志,不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C、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D、属于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各个常见标志所代表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请你参与下列实验探究:
【问题情景】某科学实验小组同学将铁粉投入硫酸铜溶液中,发现生成红色固体物质的同时有较多的气泡放出.于是,同学们提出问题: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提出猜想】从物质组成元素的角度分析,放出的气体可能是SO2、O2、H2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它能与NaOH反应,生成Na2SO3
【方案设计】依据上述猜想,实验小组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方案:
(1)甲同学认为是O2,收集一瓶该气体,检验方法是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看木条是否复燃.
(2)乙同学认为是SO2,则只需将放出的气体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称量通气前后洗气瓶的质量.写出S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SO2+2NaOH=Na2SO3+H2O.
(3)实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了如下组合实验方案,排除和验证猜想的气体.如果放出的是O2和H2,你认为方案中的安全隐患是实验时在B装置中易发生爆炸事故.
【实验探究】经丙同学检验确认安全后,小组同学首先对装置A进行称量,再将收集到的气体从a通入,过一会儿点燃B处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发现表面含CuO的铜网由黑色变为光亮的红色;停止通气,再次称量装置A,发现质量无增减.
结论: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产生的气体是H2

【思维拓展】
①由上述实验可以推出,硫酸铜溶液中可能含有酸性(选填:“酸性”、“碱性”或“中性”)物质.
②不通过称量,如何判断SO2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呢?有一同学设计了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就得出S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的结论.其他同学认为这一方案不严谨,理由是SO2易溶于水,也能使液面上升.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补做的实验是将NaOH溶液换成水做对比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2015年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她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由42个原子构成
B.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C.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0:11:40
D.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2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为: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涉及五种物质B.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D.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B.粮食酿酒C.铁杵磨针D.汽油挥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通过化学启蒙学习,同学们对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了解.
(1)现有H、C、N、O四种元素,请选用其中的元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②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N2
③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
④点燃前需要验纯的气体是H2(或CO、CH4等).
(2)成语是我国的文化瑰宝,请用正确的化学用语填空.
①如胶似漆:胶中含碳、钙等元素,其中一种非金属元素的符号是C.
②争风吃醋:醋酸溶液中含有的氢离子符号是H+
③大浪淘沙:沙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的化学式是SiO2
④信口雌黄:雌黄即三硫化二砷(As2S3),As2S3中砷元素化合价是+3价$\stackrel{+3}{A{s}_{2}}{S}_{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展开探究.
【实验回顾】实验室常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图1、图2),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为4P+5O2$\frac{\underline{\;点燃\;}}{\;}$2P2O5.兴趣小组用该方法测出的氧气含量常常远低于21%.
【实验改进】甲同学认为误差主要是由实验装置造成的,于是改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

(1)按图2装置实验,实验开始前应先进行的一步操作是检查装置气密性.实验中燃烧匙内盛放红磷的量必须足量或过量.
(2)按图3装置实验,点燃红磷的方式不同于图1,而是接通电源使电烙铁发热,点燃红磷后,断开电源.与图2装置相比,图3装置使用电烙铁可以减小实验误差,其原因是改进后的装置无需打开瓶塞点燃红磷,避免瓶内空气外逸而而造成实验误差.
【提出问题】在操作规范的情况下,用改进后的装置测得的氧气含量约为14%.为什么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仍有较大差距呢?
【查阅资料】燃烧过程中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7%时,红磷就无法继续燃烧.引起本实验的误差除装置外,还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
【实验探究1】乙同学利用图4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其中与集气瓶相连的压强传感器等电子设备能将集气瓶内压强精确地记录并保存下来.图5是用该装置测得的木炭在集气瓶中燃烧的压强-时间关系图(该装置气密性良好,P0是集气瓶内初始气压,P是反应结束时恢复到室温时集气瓶内的气压).

(3)反应开始时集气瓶中压强会瞬间变大(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原因是木炭燃烧放热,使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4)根据图5,木炭不可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因是木炭燃烧虽消耗氧气但生成二氧化碳,反应前后瓶内压强并未发生明显变化.
【实验探究2】已知常温下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反应生成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在有氯化钠、炭粉存在条件下,反应速度较快.丙同学根据铁生锈的原理,探究用铁能否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了图6所示实验装置,8分钟后测得数据如下表:
实验前的体积实验后的体积
集气瓶内空气量筒内水量筒内剩余水
262mL180.0mL127.2mL
(5)丙同学将铁粉、炭粉等物质不是堆在瓶底,而是撒在浸润氯化钠的滤纸条上再贴在广口瓶内侧,其目的是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
(6)根据表中数据计算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保留到0.1%)
【结论与反思】通过上述实验探究,选择合适的物质和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可较为快速地完成实验并减小实验误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做法中,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
A.降低生产耗水B.自流灌溉
C.采用滴灌、喷灌技术D.推广节水器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1)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如图1是某同学构建的有关氧气的获取和性质的知识网络图.请根据该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电解水是实现转化a的途径之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2O$\frac{\underline{\;通电\;}}{\;}$2H2↑+O2

②用转化c获得O2时,O2中会混有的少量杂质是水蒸气.
③转化f可用于实验室制取O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2)为了达到回收利用的目的,从含有金属镁、铁、铜的粉末状混合物中,分离得到铁和铜,并制备化工原料硫酸镁,其过程如图2所示.
①金属A、B分别是Fe;Cu.
②步骤Ⅱ中加入的试剂可以是硫酸或H2SO4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Mg+H2SO4═MgSO4+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