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根据如图所示列举的初中常见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标号为①的仪器名称是______;
(2)实验室选用装置A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收集氧气可选用E装置,优点是______,若选择C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______;
(3)实验室选用装置B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C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没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______。若实验时用此法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优点是______;
(4)若采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制取主要步骤有:①固定装置;②装入药品;③加热;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用排水法收集;⑥熄灭酒精灯;⑦从水槽中移出导气管。其操作顺序是______,该实验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______;
(5)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F。
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
B燃烧匙中的红磷不可以换成硫
C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空气中的氧气,且生成固态的
D本实验可以证明空气含有、、和稀有气体
②红磷燃烧的现象是______;
③该实验的结论是______。
【答案】长颈漏斗 收集的氧气更纯净 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反之未满 装置漏气 操作简单,节约能源,可随时添加药品 ④②①③⑤⑦⑥ 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BC 剧烈燃烧,产生白烟,放出大量热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解析】
(1)①为长颈漏斗。
(2)实验室选用装置A作为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应该是利用高锰酸钾制取,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用E装置收集氧气的优点是收集的氧气更纯净;
若选择C装置收集氧气,验满的方法是: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反之未满。
故填:;收集的氧气更纯净且无需验满;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反之未满。
(3)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没见木条复燃,其原因可能是装置漏气,导致收集的氧气不纯;
若实验时用此法代替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优点是无需加热,操作简单,节约能源,可随时添加药品。
故填:装置漏气;无需加热,操作简单,节约能源,可随时添加药品。
(4)其操作顺序是④②①③⑤⑦⑥;
该实验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能够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故填:④②①③⑤⑦⑥;防止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
(5)①A.并不是燃烧匙中的红磷越多,水位上升越高。实验中只要红磷足量即可,当氧气消耗完毕冷却至室温,红磷即使有剩余,水也不会再进来。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燃烧匙中的红磷不可以换成硫,是因为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占据了减少的氧气的体积,导致进来的水不能正确反映减少的氧气的体积,故不能测定氧气的含量,该选项说法正确;
C.选用红磷是因为反应可以耗尽氧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从而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果无法在空气中反应,不能消耗氧气也就无法测定;如果生成物为气体,会占据减少的氧气的体积,影响测定结果;该选项说法正确;
D.本实验根据消耗多少体积的氧气,就会进来多少体积的水,从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根据最终水没有充满整个瓶子,可证明空气中还有不与红磷反应且不易溶于水的气体,但不能证明空气中具体含有氮气、二氧化碳和稀有气体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填:BC。
②红磷燃烧的现象是剧烈燃烧,产生白烟,放出大量热。
故填:剧烈燃烧,产生白烟,放出大量热。
③该实验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中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故填: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体缺铁时会得贫血症,如图是铁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原子的质子数为26
B.铁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C.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5.85g
D.铁属于非金属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实验室常见的一些装置,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指定仪器的名称:①______;②____。
(2)①实验室可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所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__(填字母)。
②若用F装置收集氧气,气体应从______(填字母)端通入。若用G装置收集氧气,请将装置补画完整______。
(3)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______。
①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 ②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③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④将高锰酸钾装入试管,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气管的塞子塞紧 ⑤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⑥熄灭酒精灯 ⑦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
(4)学校实验室开放日,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用7.9 g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供实验需要,理论上能制取氧气的质量是多少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 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的质量 | 2 | 30 | 20 | 10 |
反应后的质量 | m | 39 | 5 | 16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B.甲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过程中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3:5D.丙可能是单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请认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请从上表中查出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2)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______填序号;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中子数不同
(3)金属Na、Mg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_;
(4)元素周期表中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通过分析,同一周期元素之间的排列有一定的规律,请写出其中一条: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应注意营养均衡,膳食合理。
(1)有些青少年不爱吃蔬菜、水果,影响生长发育,这主要是由于摄入________(填序号)不足而引起的。
①维生素 ②油脂 ③蛋白质
(2)“××糕点”主要营养成分如表所示。请根据该表回答。
①所含营养素中属于无机盐的是___________,没有列出的一类营养素是___________。
②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天摄入的油脂不超过60 g,由此计算,每日食用该糕点最多不应超过_______g。
③β—胡萝卜素的化学式为C40H56,则C、H元素质量比为______,500 g该糕点中含有β—胡萝卜素_______m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兴趣小组开展“测定密闭容器中某种气体的体积分数”的探究实验。
[实验1]按图1所示装置,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2]按图2所示装置在集气瓶内壁用水均匀涂附铁粉除氧剂(其中辅助成分不干扰实验),利用铁锈蚀原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实验1中,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或者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以上两个实验在进行前都必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连接数字传感器,测得实验1、实验2中氧气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分别如图3、图4所示。依据图3、图4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 “实验1”或“实验2”)的测定方法更准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对比实验中能达到实验目的,且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实验示意图 | ||||
实验目的 | 探究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 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 区分硬水和软水 | 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实验现象 | ②比①反应速率快 | ①不变红,②变红 | 硬水中浮渣较多,软水中浮渣较少 | 滤纸碎片比乒乓球碎片先燃烧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结合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甲仪器的名称_____;
(2)可以用上图中的_____(填字母)装置进行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中还缺少_____;生反应的表达式为_____;
(3)如果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选择的收集装置为_____(填字母),能用此收集装置收集氧气的原因是_____;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表达式为_____;
(4)G装置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的仪器,如果选择G装置收集一种密度比空气小且难溶于水的气体,需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
(5)某同学用B装置制气时发现总是收集不到气体,原因是_____;
(6)在检查H装置气密性时推活塞,若气密性良好看到的现象是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