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4.工业上用甲、乙制备化学肥料丙,同时有丁生成.根据下列微观示意图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甲的化学式为NH3B.乙、丙、丁都是氧化物
C.丙中氮、氢元素质量比为2:4D.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17:44

分析 根据微观示意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的构成,判断物质的化学式、类别,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再根据方程式进行有关的分析及计算.

解答 解:观察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生成物甲、乙、丙、丁分别是:NH3、CO2、CO(NH22、H2O,因此反应的方程式是:2NH3+CO2$\frac{\underline{\;一定条件\;}}{\;}$CO(NH22+H2O,由此可知:
A、甲的化学式为:NH3,故正确;
B、4种物质中只有CO2、H2O属于氧化物,而NH3、CO(NH22不是氧化物,故错误;
C、丙为CO(NH22,其中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2):(1×4)=7:1,故错误;
D、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2×17):44=34:44,故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分子微观示意图确定分子构成,利用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重点考查了知识运用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其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
A.用石墨做电极B.用Ca(OH)2改良酸性土壤
C.用金刚石做钻头D.用铝做成门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关于生活中常见的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碳酸钙可用作补钙剂
B.食盐可用于调味和腌渍蔬菜、鱼、肉、蛋等
C.纯碱在农业上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小苏打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有机合成材料的出现是材料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从材料的性状看,合成材料包括塑料(如聚苯乙烯灯罩)、合成橡胶(如汽车轮胎)、合成纤维(如尼龙).英国《卫报》在2002年10月评出了“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袋不幸“荣获”这一称号.你认为其原因是造成了白色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某学习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进行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
资料:
1: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
2NaCl+2H2O $\frac{\underline{\;通电\;}}{\;}$ 2NaOH+H2↑+Cl2
2:Cl2能溶于水.
探究活动一:确定电解饱和食盐水后的产物
(1)此电解原理与电解水原理类似,则a端为电源的负
极,甲组同学为了收集另一电极产生的气体,
他们用向上排空气法 法进行收集;
(2)甲组同学从K处取出一部分待测液,往里面加入
酚酞,发现溶液变红,说明电解后生成了氢氧化钠;
探究活动二:测定待测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实验1】用酸碱中和法测定
甲组同学称取10g待测液于烧杯中,加水稀释,用带有刻度的滴管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边加边振荡,用pH计测定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下: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04.06.08.010.012.0
烧杯中溶液的pH13.012.812.512.37.01.3
(3)写出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H2SO4=Na2SO4+2H2O;
(4)当加入6g稀硫酸时,溶液中溶质为氢氧化钠、硫酸钠,利用氢氧化钠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的实验数据,计算待测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16%;
【实验2】用沉淀法测定
资料摘要:氢氧化钠与氯化镁溶液发生反应:2NaOH+MgCl2=Mg(OH)2↓+2NaCl
乙组同学按下图所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5)步骤 ②加入的氯化镁溶液必须足量,其目的是使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滴加一定量氯化镁溶液后,判断所加氯化镁溶液是否足量的具体操作:静置,取少量反应后的待测溶液,滴加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氯化镁已经过量(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6)步骤 ③过滤出的沉淀物是氢氧化镁(填物质的名称);
(7)利用沉淀物的质量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若缺少步骤④的操作,所
测定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将偏大(选填“偏大”、“偏小”或“没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酸、碱、盐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
(2)生活中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就变硬了,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以下做法错误的是(  )
A.使用乙醇汽油,可适当节省石油资源,并能避免汽车尾气的污染
B.塑料长期堆积既破坏土壤又污染地下水,应将塑料制品分类回收,可有效缓解“白色污染”
C.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之前,应先进行灯火实验
D.一方面植树、造林、种草,另一方面利用和开发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能有效抑制温室效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叙述中属于食盐用途的是(  )
①日常烹饪中作调味品       
②重要的化工原料如制造氢氧化钠
③制盐酸             
④腌制食品.
A.①②B.①④C.①②④D.全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全部是NaOH;
猜想Ⅱ:全部是Na2CO3
猜想Ⅲ:NaOH和Na2CO3
【实验与探究】
实验如下:
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及解释
步骤一: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实验过程中有气泡产生.
则证明猜想Ⅰ成立
步骤二:另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氯化钡溶液.实验过程中产生
白色沉淀.
则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此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2)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继续步骤二的实验,过滤,然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则猜想Ⅲ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Ⅱ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碱(填“酸”或“碱”)性,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将步骤二中的氯化钡溶液改为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
(3)实验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又提出了一个定量实验方案,通过测定产生沉淀的质量来证明猜想Ⅱ或Ⅲ成立.实验如下:准确称取m克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为n克,若猜想Ⅱ成立,则m与n的关系式为(用含m和n的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下同)n=$\frac{197m}{106}$;若猜想Ⅲ成立,则m与n的关系式为0<n<$\frac{197m}{106}$.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NaOH+CO2═Na2CO3+H2O.
【提出问题二】
某兴趣小组对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进行提纯,设计了如下操作流程,请回答:

(1)步骤①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
(2)滤渣A的成分是CaCO3(填化学式);步骤③所包含的具体操作是加热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母液C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3)步骤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加入过量Ca(OH)2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碳酸钠全部转化成氢氧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