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5.利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请回答:
(1)用燃煤取暖时,防止转化①的发生,应注意室内通风;
(2)转化②是工业炼铁的原理,用1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能得到铁56t;
(3)在实验室中顺利完成转化③,应注意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合理即可)(写出一种);
(4)若一步实现转化④,加入的试剂可能是稀硫酸(或硫酸铜溶液等)..

分析 (1)根据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易造成煤气中毒,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铁元素的质量不变,进行分析解答.
(3)转化③是铁在氧气中燃烧,结合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
(4)转化④,是铁转化为硫酸亚铁,结合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1)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易造成煤气中毒,用燃煤取暖时,防止转化①的发生,应注意室内通风.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铁元素的质量不变,用1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石,理论上能得到铁的质量为100t×80%×$\frac{56×2}{56×2+16×3}×$100%=56t.
(3)转化③是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在实验室中顺利完成转化③,为防止生成物熔化溅落下来使瓶底炸裂,应注意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合理即可).
(4)转化④,是铁转化为硫酸亚铁,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故加入的试剂可能是稀硫酸或硫酸铜溶液等.
故答案为:(1)室内通风;(2)56;(3)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或铺一层细沙(合理即可);(4)稀硫酸(或硫酸铜等).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某集团是一家以生产电缆类产品为主的国家大型企业.在电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量的含铜废料(如:零碎电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得知这一情况后,围绕“从含铜废料中回收铜”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甲同学根据已学知识,提出了一套回收方案:

乙同学在查阅资料后得知: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铜可与稀硫酸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方程式为:
2Cu+2H2SO4+O2 $\frac{\underline{\;\;△\;\;}}{\;}$ 2CuSO4+2H2O),于是他提出了另一套方案:

(1)甲方案的①、③两个步骤中,与铜或铜的化合物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是:①2Cu+O2$\frac{\underline{\;\;△\;\;}}{\;}$2CuO; ③Fe+CuSO4═FeSO4+Cu.
(2)从环保角度对两套方案的不同部分进行比较,你认为乙(填“甲”或“乙”)的方案更合理.理由是:甲方案第一步“灼烧”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气体、粉尘、烟等.
(3)丙认为,无论是甲还是乙的方案,在“加铁屑”这一步时,应该加入略过量的铁屑.你认为丙这么说的道理是:将Cu完全置换出来.
丁又提出了疑问:“如果铁过量,剩余的铁粉会混在红色粉末中,该怎么处理呢?”.请提出你的想法:过滤前加适量的稀盐酸或稀硫酸以除去剩余的铁粉.
(4)最后,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但同时指出:方案最后一步所得浅绿色滤液结晶后,会得到一种俗称“绿矾”的工业产品,可增加经济效益.如果直接排放掉滤液,不仅造成了浪费,还会污染环境.
(5)若上述方案所用的稀硫酸质量分数为36.8%,问每1000mL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能配制出这种稀硫酸4900g,需水3060mL(水的密度为1.0g/mL),在实验室中稀释浓硫酸时,是如何操作的: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从考古物出土情况看,金器保存完好,铜器表面会生成铜锈,铁器几乎保存不了,锈迹斑斑或烂掉.这说明金、铜、铁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是(  )
A.铁  铜  金B.金  铜  铁C.铜  铁  金D.铁  金  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镁在空气中燃烧,其固体质量变化可用图表示,则(20-12)g表示的质量是(  )
A.生成物MgO的质量
B.参加反应的Mg的质量
C.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
D.生成物MgO与参加反应的O2的质量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在宏观、微观、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
(1)现有四种粒子:A.2H B.2H2 C.Cl- D.K+.其中表示2个分子的是B(填标号);由C和D两种粒子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是KCl.
(2)如图1分别是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氯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是35.45,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属于非金属(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3)“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毒气体,如图2是其中一个转化的微观过程.在变化前后,分子(填“原子”或“分子”,下同),发生了变化,原子的种类、数目没有改变;四种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D(填标号);C物质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1)课堂上老师曾经给我们演示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对比分析铜片上白磷和水中白磷发生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需要空气(氧气)的结论;
对比分析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发生的现象,可以得出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的结论.
(2)金属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某同学用同规格且光亮洁净无锈的铁钉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

①一段时间后,铁钉表面生锈的是甲(填“甲”、“乙”或“丙”);由此可知,铁制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水和氧气共同作用.
②实验丙中为什么要用“刚煮沸并迅速冷却的蒸馏水”?除去水中溶解的氧气,使铁不能与氧气接触.
③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的活泼,但是铝的抗腐蚀性更强,原因是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

(一)
①写出仪器名称Ⅰ试管(1),Ⅱ锥形瓶(2).
②实验室可用二氧化锰与双氧水制取氧气.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应选用装置C(3)(填编号).
实验室还可以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frac{\underline{MnO_2}}{△}$2KCl+3O2↑(4).
③D装置收集氧气,操作的正确顺序为bac(5)(填编号).
a.将导管深入集气瓶口,气体进入瓶中
b.将装满水的集气瓶倒置在水槽中
c.当气体收集满时,用毛玻璃片盖上瓶口,将集气瓶移出水面放置
若用E装置进行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气体应从b(6)(填“a”或“b”)端通入.
(二)同学们在对氧气性质进行研究时,设计了如下实验过程:
(1)利用如图装置F收集氧气时,瓶内装 满水,然后气体由b(7)端进入,之所以 能用该方法收集氧气,是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8).
(2)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某同学提出: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是多少?于是他们准备用不同体积分数的氧气来进行实验.用排水法收集不同体积氧气的操作是用集气瓶分别盛入不同体积的水,将这些瓶中的水恰好排尽,即为收集到的各体积的氧气了(9).
(3)通过反复实验,得出最终的实验现象如下表所示:(数据为体积分数)
1号瓶
(收集34%的氧气)
2号瓶
(收集35%的氧气)
3号瓶
(收集36%的氧气)
4号瓶
(收集37%的氧气)
不复燃 不复燃,但很亮 很亮,复燃 立即复燃
这时一位同学脱口而出:氧气体积约占36%时,就是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最低体积分数.而其他同学立即反对,你的观点是反对(10)(填“赞成”或“反对”),理由是该瓶中还有体积为64%的空气,空气中也有氧气(11).
你认为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所需氧气的最低体积分数是49%(12)(取整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下面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①酒精灯;②锥形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装置是AD或AF(填序号,下同),该反应是符号表达式是2KMnO4$\frac{\underline{\;\;△\;\;}}{\;}$K2MnO4+MnO2+2O2↑.
(3)为测定高锰酸钾分解生成氧气的体积,应选用下图装置丙(填编号)

(4)检查装置C的气密性步骤如下:①将导气管的一端插入水中;②缓慢向外拉动注射器的活塞,若观察到水沿导管进入试管,则说明装置C不漏气.
(5)常温下,用块状固体电石与水反应制取乙炔气体,为了得到平稳的乙炔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小军根据燃烧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认为可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并按右图装置进行实验.他依据的实验原理可能是木炭燃烧消耗氧气.
①小军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将盛有足量红热木炭的燃烧匙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待红热的木炭熄灭并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并未发现倒吸现象.经过认真分析,小军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是(答一条)木炭燃烧虽消耗了氧气,但产生了新的气体,致使集气瓶内气体压强没在明显变化.
②小军反思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后认为: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在药品的选择或生成物的要求上应考虑的是(答一条)药品要能在空气中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