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现有以下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⑤的名称是_________;取用粉末状固体必须用到的仪器是_____(填序号)。
(2)如果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应选仪器___________(填序号);
收集氧气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来制取氧气,发生装置最好选用仪器____________(填序号)。
(4)比较(2)和(3)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最好选用方法(3)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室里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时,待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应待_______________时,再收集。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_________,后熄灭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试管 ① ⑦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 ④⑤⑥ 安全、节能、环保,简便 刚开始排出的是空气 气泡连续均匀放出 拿出水槽 酒精灯 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进试管使试管破裂
【解析】(1)根据常识可知仪器⑤的名称是试管;取用粉末状固体必须用到的仪器是药匙①;
(2)如果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其反应物的状态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应该选择“固固加热型”,所以反应装置应选仪器 ⑦;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所以收集氧气的方法有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
(3)如果用过氧化氢溶液分解来制取氧气,其反应物的状态是液体,同时需要加入催化剂二氧化锰固体,反应不需要加热,所以应选择“固液不加热型”,故反应装置最好选用仪器④⑤⑥;其文字表达式为:过氧化氢水+氧气;
(4)比较(2)和(3)两种制取氧气的方法,最好选用方法(3)的原因是不需要加热,比较节能,另外也相对安全、环保;
(5)实验室里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时,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其原因是反应装置中的空气没排净,造成收集的氧气不纯.要等气泡连续且均匀的放出时再开始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如果顺序颠倒会使水倒流入热试管炸裂试管。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在通电时会发出有色光
B. 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 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D. 都是没有任何用途的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氧气的性质,叙述错误的是 ( )
A. 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 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C. 氧气在压强为101 kPa时,在-183 ℃时变为淡蓝色的液体
D. 氧气从淡蓝色液体变成无色气体发生了化学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学习了MnO2对过氧化氢分解有催化作用的知识后,某同学想:CuO能否起到类似MnO2的催化剂作用呢?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1)【猜想】Ⅰ、CuO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CuO参与反应产生O2, 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Ⅲ、CuO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用天平称量0.2g CuO,取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填写下表:
步骤③现象 | 步骤⑥结果 | 步骤⑦现象 | 结论 |
溶液中有气泡放出,带火星木条复燃.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猜想Ⅰ、Ⅱ不成立; 猜想Ⅲ成立. |
(3)步骤④⑤⑥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⑦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等质量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三份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甲、乙、丙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生成氢气的质量:甲>乙>丙
B.相对原子质量:乙>丙>甲
C.金属活动性:乙>甲>丙
D.消耗硫酸的质量:甲>乙>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下列事实与形成PM2.5无关的是
A.水力发电 B.风扬尘土 C.汽车尾气 D.煤炭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