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3.制作馒头时常加入泡打粉,在制作过程中由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使馒头变得松软可口.小明对泡打粉的发面原理产生兴趣,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泡打粉是一种复合膨松剂,又称为发泡粉,可作为快速发面剂用于制作面食.某种泡打 粉的主要成分是小苏打粉和酒石酸氢钾.
【提出问题】泡打粉为什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猜想1:小苏打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2:酒石酸氢钾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猜想3:小苏打和酒石酸氢钾在溶液中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探究】小明利用以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序号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在装置1的a试管中放入小苏打,加热  a试管口内壁有无色液滴,石灰水变浑浊.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猜想1正确
在装置1的a试管中放入酒石酸氢钾,加热a试管口内壁有无色液滴,石灰水不变浑浊
猜想2不正确
在装置2的c试管中放入小苏打和酒石酸氢钾的混合物,滴加水.c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3正确
【实验反思】
(1)通过以上实验探究,小明又查阅到碳酸氢钠分解的反应为:
2NaHCO3$\frac{\underline{\;\;△\;\;}}{\;}$Na2CO3+H2O+CO2↑,根据以上实验结论和所学知识,小明对探究问题又提出了第4个猜想,猜想4是碳酸钠和酒石酸氢钾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
并在以上实验的基础上,利用装置2完成实验验证,其实验方案为待实验I充分反应后,取试管a中剩余固体和酒石酸氢钾,放入装置2的试管c中,滴加一定量水后,若试管c中有气泡产生,试管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猜想4正确.
(2)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下列关于泡打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BD.
A.泡打粉在加水揉面与蒸馒头的过程中均能起到发面作用B.泡打粉保存时要注意防潮
C.用纯碱替代泡打粉能起到完全相同的效果    D.使用泡打粉前不需要将面进行发酵.

分析 【实验探究】抓住资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结合表格的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进行分析;
【实验反思】(1)根据信息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设计方案;
(2)根据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结合生活常识逐项分析判断.

解答 解:【实验探究】Ⅰ:根据结论猜想1正确,即小苏打受热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因此会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Ⅱ:根据实验方案及实验现象:在装置1的a试管中放入酒石酸氢钾,石灰水没有变浑浊,说明加热酒石酸氢钾不能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猜想2不正确;
Ⅲ:猜想3正确,说明是二者反应的结果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向混合物中加水溶解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会观察到c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实验反思】(1)根据信息碳酸氢钠分解产生碳酸钠,碳酸钠也显碱性,因此猜想4是碳酸钠和酒石酸氢钾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因此设计实验为:待实验I充分反应后,取试管a中剩余固体和酒石酸氢钾,放入装置2的试管c中,滴加一定量水后,若试管c中有气泡产生,试管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猜想4正确;
(2)A、根据信息可知泡打粉在加水揉面与蒸馒头的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因此均能起到发面作用,故正确;
B、猜想3正确,说明小苏打和酒石酸氢钾在溶液中能发生反应,因此要防潮,故正确;
C、用纯碱替代泡打粉不能起到完全相同的效果,因为使用碳酸氢钠会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故错误;
D、使用泡打粉前不需要将面进行发酵,因为泡打粉是一种复合膨松剂,又称为发泡粉,可作为快速发面剂用于制作面食,故正确;
故答案为:【实验探究】

序号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在装置1的a试管中放入小苏打,加热  a试管口内壁有无色液滴,石灰水变浑浊.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猜想1正确
在装置1的a试管中放入酒石酸氢钾,加热a试管口内壁有无色液滴,石灰水不变浑浊
猜想2不正确
在装置2的c试管中放入小苏打和酒石酸氢钾的混合物,滴加 水.c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3正确
【实验反思】
(1)碳酸钠和酒石酸氢钾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待实验I充分反应后,取试管a中剩余固体和酒石酸氢钾,放入装置2的试管c中,滴加一定量水后,若试管c中有气泡产生,试管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猜想4正确;
(2)ABD.

点评 本题主要对发酵粉中所含物质碳酸氢钠等作了探究,培养学生积极的客观的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中国最新战机歼-31使用了高强度、耐高温的钛合金材料.工业上冶炼钛的反应如下:TiCl4+2Mg$\frac{\underline{\;高温\;}}{\;}$Ti+2MgCl2.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反应B.复分解反应C.分解反应D.置换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以下变化中,氢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的是(  )
A.氢气液化B.电解水C.双氧水分解D.氢气燃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如图以稀盐酸为例的反应关系体现了酸的化学性质,其中X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不同.结合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的实验现象是溶液变为红色.
(2)图中只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包括③⑤(填序号).
(3)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4)若X溶液既能跟稀盐酸反应,又能跟Ca(OH)2反应,则X可能是C.(填字母)
A.BaCl2       B.CuSO4       C.Na2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有关化学与生活知识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绿色化学的核心是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
B.用氢氧化镁代替氢氧化铝中和过多胃酸
C.人体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
D.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有机玻璃、睛纶、蚕丝等都属于合成纤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碳酸氢钠(NaHCO3)俗称小苏打,常用于食品和医药工业.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探究.
实验一:探究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性
取碳酸氢钠溶液少许,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由此可知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
实验二:探究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查阅资料]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
[进行实验]为验证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到铜片上加热,如图所示.

(1)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
(2)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CO2=CaCO3↓+H2O.
(3)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
①兴趣小组的同学猜想的依据是质量守恒定律.
②请设计实验检验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是NaOH还Na2CO3,并填入表中:
实  验  操  作预期实验现象结    论
取少量固体产物,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固体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铝是目前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使用较多的一种金属.
(1)铝原子的电子排布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填序号).
A.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
B.铝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C.铝原子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D.铝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为+3价
(2)在做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中,小明误将氢氧化钠溶液当成酸滴加到金属铝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化学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猜想】小明猜想是氧气;小红猜想是氢气;小亮猜想是二氧化碳.
其他同学认为小亮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反应物中不含碳元素.
【进行实验】利用图1和图2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①小明: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则他的猜想错误.
②小红:用图2所示装置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将管口a与c(填“b”或“c”)端管口连接,反应一段时间,点燃干燥的气体,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她的猜想争取.
【得出结论】铝、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NaAl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交流讨论】有同学认为,小红的实验方案有欠缺,步骤中存在安全隐患,理由是氢气具有可燃性,点燃时易发生爆炸.
【反思提升】许多重大科学发展,源自对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大胆质疑,伸入研究.下列科学成果中AC是通过对异常现象研究得出的.
A.波义耳不慎将浓盐酸溅到花瓣上从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B.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C.拉瓦锡伸入研究前人忽视的异常现象发现了氧气
D.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3)若用足量的铝与40g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制取1.2g氢气,则所需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良好合理的健康饮食习惯可使身体健康地成长、发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水果代替正餐B.多吃奶类、大豆及其制品
C.只吃肉,不吃菜D.纯净水才健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烧杯中有一定质量的CaO和CaCO3的混合物,向其中加入2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一定温度下,得到228g不饱和溶液.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
A.14.6%B.7.3%C.18.25%D.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