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以下自然灾害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地震造成房屋倒塌
B、沙尘暴引起尘土飞扬
C、森林发生火灾
D、暴雨造成山体滑坡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地震造成房屋倒塌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沙尘暴引起尘土飞扬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森林发生火灾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暴雨造成山体滑坡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学源于生活,下列物品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
A、塑料保鲜膜B、羊毛衫
C、棉布手套D、蚕丝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H、O、C、Cl、Na、Ca等元素中选择适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并将其化学式填入空格中.
(1)胃液里含有的酸
 
.           
(2)汽水饮料中含有的酸
 

(3)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
 
.   
(4)用作调味剂和防腐剂的盐
 

(5)用作建筑材料的石灰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有下列变化: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B.在空气中加热铜丝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E.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F.给水加热.用相应的序号填空:
(1)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2)有水雾产生的是
 

(3)有黑色固体产生的是
 
; 
(4)属于氧化反应的是
 

(5)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产生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除去氯化钠固体中的少量碳酸钠加入适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蒸发
B除去铁粉中的少量氧化铜粉末加入足量水后,过滤
C分离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加入少量氯化钡溶液
D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氯化氢气体加入适量碳酸氢钠溶液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同学要配制一定量的食盐水,需要称量12.5g食盐和量取47.5mL的水.在用托盘天平称量12.5g食盐时,不小心将砝码和食盐的位置放反了(1g以下用游码,其他操作均正确),则他所称量的食盐的实际质量为
 
g.在量取47.5mL水时,俯视读数,则所量取的实际体积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7.5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A、冰水混合物B、稀有气体
C、二氧化碳D、高锰酸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规律,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1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②
 
、③
 

(2)用过氧化氢为原料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编号),锥形瓶中应事先放入
 
作催化剂.
(3)氨气是一种通常情况下密度比空气小且易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氯化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氨气.则实验室制取氨气可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编号)
(4)如图2是某学生设计的一种有洗气、贮气等用途的装置. 欲验证02中是否混有CO2,瓶中可盛
 
;氢气是密度比空气小而难溶于水的气体,当利用该装置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氢气时,瓶内先装满水,气体从
 
(填“a”或“b”,下同)处导管通入; 若要用水将瓶中氢气排出使用,瓶中装满氢气后水应从
 
处导管进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日常生活中使用塑料袋是用聚乙烯或聚氯乙烯制成的,库尔班同学为验证食品包装塑料袋的成分,进行以下探究;

【做出猜想】:猜想 I:该塑料袋是用聚乙烯制成的;
猜想Ⅱ:该塑料袋是聚氯乙烯制成的;
【查阅资料】:聚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聚氯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氢;无水硫酸铜是白色粉末,遇水变为蓝色.
【实验探究】:库尔班同学将图中的装置按A、B、C、D顺序连接好,进行试验.在实验过程中,B、D产生明显现象,C无明显现象.说明塑料袋没有
 
气体生成(填化学式).B装置的作用
 
.D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证明猜想
 
是正确的.
【交流反思】:(1)从化学角度分析,大量使用塑料袋会导致
 

(2)连接实验仪器时
 
(填“能”或“不能”将B、C位置进行交换,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