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甲、乙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10g的甲
B、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溶剂的量不变),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可采升高温度的方法
D、分别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A、根据t1℃时,甲的溶解度进行计算;
B、根据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分析计算;
C、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分析;
D、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
解答:解:A、由甲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由溶解度的意义可知,在6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10g的甲.故A说法不正确;
B、由甲、乙两种物质溶解度曲线可知,在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在升高温度时,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溶液都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不变,两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B说法正确;
C、t2℃时,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升高温度,乙的溶解度虽变化不大但也增大,所以不能变成饱和溶液,故C说法正确;
D、由于在t2℃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所以,在降温至t1℃时,不一定都有晶体析出.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A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会根据固体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解决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当你参加“以食品为题”的课外小组活动时,请根据以下活动内容回答问题.
(1)豆腐中含有水、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人体需要的成分,其中除水和无机盐外,豆腐中还含有的营养素是
 
(任写一种).
(2)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如丙氨酸:CH3CH(NH2)COOH等]构成的板方复杂的有机物,人体通过食物获得的蛋白质,在胃肠道里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氨基酸.试计算:
①丙氨酸中碳、氢、氧、氮元素的质量比为
 

②178g丙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为
 
g.
(3)食品保鲜的措施有添加防腐剂、填充气体、放置干燥剂和脱氧剂等.根据物质的性质选用合适的物质用于食品保鲜,对于保证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①氮气是常用的填充气体.你认为选用氮气的主要原因是
 

②用生石灰作干燥剂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将一种黑色固体A和一种无色液体B混合,生成无色无味气体C,加热暗紫色固体D同时得到A和C;无色气体C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试判断A~D各为何种物质?写出物质的符号或名称: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B、金刚石可用于切割玻璃,是因为金刚石在所有金属中硬度最大
C、铁制品表面生锈,可用适量稀盐酸来除锈
D、糖尿病患者,平时可多吃面食少吃豆制品以减少糖类的摄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物质依次是纯净物、混合物的是(  )
A、牛奶、果汁
B、纯净的空气、二氧化碳
C、冰水共存物、高锰酸钾分解的固体残余物
D、液氧、红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小强同学为了区别稀硫酸与稀盐酸,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四组实验方案,其中能达到目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4年长沙步入地铁元年,随着地铁2号线的开通,我市交通拥挤的状况会稍微有所改善.修建地铁时需要使用大量合金,下列材料中不属于合金的是(  )
A、锰钢B、生铁
C、硬铝D、合成材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采用的方法是(  )
A、通入石灰水
B、通过灼热的CuO
C、通入石蕊试液
D、倾倒混合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
B、液氧可用于医疗急救
C、燃料燃烧一般离不开氧气
D、氧气可用于食品保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