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①要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应依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依据氯化氢、水的性质选择除杂装置,依据氢气的性质选择收集装置;
②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
③根据制取气体之前,需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时,锥形瓶内长颈漏斗下 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其原因是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解答;
④根据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不需加热解答;
(2)①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干燥氧气解答;
②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解答;
③根据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解答;
④根据过滤可以将不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解答.
解答 解:(1)①锌粒和稀盐酸生成氢气,选择发生装置为A,氯化氢易挥发,制取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先后通过B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氯化氢气体,通过F用浓硫酸吸收水分,氢气密度小于空气,应选择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所以正确连接顺序为:ABFE;
②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方程式为:Zn+2HCl═ZnCl2+H2↑;
③制取气体之前,需要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时,锥形瓶内长颈漏斗下 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其原因是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
④A属于固液常温型,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不需加热,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不需加热,故使用装置 A 还可用于制备氧气或二氧化碳;
(2)①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氧气可以用浓硫酸干燥;
②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要注意配平;
③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充分反应后B装置中大试管内剩余的固体为氧化铜,8g氧化铜中铜元素的质量为8g×$\frac{64}{80}$=6.4g,所以原混合物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为$\frac{6.4g}{10g}$×100%=64%.
④实验结束后,若要分离出装置 A 中锥形瓶内的固体物质,应采用的分离方法是过滤.
答案:
(1)①ABFE;②Zn+2HCl═ZnCl2+H2↑;③气密性;防止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④氧气;
(2)①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 ②2H2O2$\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③64%;④过滤.
点评 本题考查了气体的制备实验,明确氢气、氧气的制备原理是解题关键,注意发生装置的选择应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条件选择,题目难度不大.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消防通道可以随意堆放杂物 | |
B. | 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 |
C. | 所有的爆炸都是由剧烈燃烧引起的 | |
D. | 将发生爆炸时,应就近隐蔽或卧倒,护住重要部位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选项 | 类 别 | 物 质 |
A | 大气污染物 | CO2、SO2、粉尘 |
B | 氧化物 | 氧化铝、水、氯酸钾 |
C | 混合物 | 冰水混合物、生理盐水、石灰水 |
D | 单质 | 金刚石、石墨、C60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是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 | |
B. | 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组成的 | |
C. | 1897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证实原子是可分的 | |
D. | 化学家门捷列夫将当时已发现的元素排序,制得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滤渣中一定有银和锌,可能有铜 | |
B. | 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 |
C. | 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 |
D. | 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选项 | A | B | C | D |
物质 | CO2(CO) | Fe(Cu) | Cu(CuO) | NaCl(MnO2) |
除杂试剂 | CuO | CuSO4溶液 | CO | H2O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2H:两个氢元素 | B. | Mg2+:镁元素在化合物中显+2价 | ||
C. | 2H2O:两个水分子 | D. | O2:一个氧分子;两个氧原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