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流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新状态,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它在化学工业上可取代氟利昂作溶剂等.下列有关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超临界二氧化碳是合成的一种新物质
B.超临界二氧化碳是由CO2分子构成的
C.超临界二氧化碳溶解某些物质后,二氧化碳可在常温常压下完全挥发
D.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氟利昂,可减轻大量使用氟利昂对大气臭氧层造成的破坏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三套装置都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__,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图2装取制取二氧化碳时,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必须浸没在溶液中,理由是_____________ 。
(3)图3和图2装置相比.从长颈漏斗改为 漏斗,其优点是 。
(4)以上装置还可以进行许多化学反应,请写出一个你熟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它们的化学反应条件是 。
(5)将一瓶充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正立于烧杯中(装置见右图),敞口一会儿,集气瓶外壁上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自上而下变红色,该现象说明分子具有 的性质,还说明二氧化碳气体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不同类别的物质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某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1)碳酸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乙物质是 ,它的一种用途是 .
②写出“乙→丙”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探究水蒸气通过灼热的木炭后,得到的混合气体的主要成分。
【提出猜想】该混合气体主要成分为CO、CO2、H2和H2O。
【查阅资料】a.浓硫酸可作干燥剂。 b.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
【实验过程】设计实验装置如下:(部分夹持仪器已略去;假设每个装置里的药品足量,反应充分)。
装置A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1) ,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 ,由此得出混合气体中含有CO2和H2O气体; ②通过观察装置D、E中的现象后 ,为了确认混合气体中含有氢气,装置C中的试剂是 (13) 。为了证明CO气体的存在,装置F中试剂是 (14) 。
【实验结论】猜想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如图,实验室中用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制取CO2气体,此CO2气体中常含有水蒸气和氯化氢气体若要除去这两种气体杂质,可将生成的气体通过甲、乙两个洗气瓶,通过导管的正确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④③②① D、③④②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环境污保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温室气体”主要指CO2、CH4等能导致地球升温的气体
B.“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粉尘对环境的污染
C.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
D.“绿色化学”是指对环境无负面影响的化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碳及碳的化合物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随着科技的不断涌现。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含碳元素的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碳酸钙 B.乙醇 (C2H5OH) C.一氧化碳
(2)如图“碳海绵”是目前已知最轻的固体材料, 只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填字母序号)。
A.具有吸附性
B.可重复使用
C.可处理海上泄漏的石油
D.属于复合材料
(3)倡导“低碳”生活,主要是为了减少__ __(填化学式)的排放量。请举一例在日常生活中符合这一主题的做法__ 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维生素C又名抗坏血酸,可溶于水,具有酸性,且在酸性环境中比较稳定,在高温时易被破坏,主要存在于蔬菜和水果中,它能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1)维生素C所属的物质类别是 ;
(2)下列物质中能与维生素C反应的是 ;
A.食盐 B.纯碱
C.硫酸钾 D.苛性钠
(3)你认为,如何食用黄瓜才能充分利用黄瓜中的维生素C?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00克某浓度的硫酸恰好与13克的锌完全起反应。请计算:
⑴生成氢气的质量(结果精确到0.1g);
⑵将⑴的结果标在图中;
⑶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