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NaOH  NaNO3   NH4NO3B.KNO3  CaCl2  HCl
C.H2SO4  FeCl3  NaNO3D.NaCl  BaCl2 Na2CO3

分析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知,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能得到无色溶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 解:A、NaOH、NH4NO3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C、三者之间不反应,能大量共存;但FeCl3的水溶液黄色,故选项错误.
D、BaCl2、Na2CO3在溶液中能相互交换成分,分别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共存的问题,判断物质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根据下列装置图回答问题:

(1)A实验是利用红磷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结束后发现结果比实际偏低,可能的原因是装置漏气(答出一点即可).
(2)B实验是通过证明生成物的元素组成来推断水的组成的,a试管生成的气体是氢气(填物质的名称).
(3)小红按C图实验时,集气瓶炸裂了,可能的原因是集气瓶中没有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铁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的目的是引燃铁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一组是(  )
A.蒸馏水、液态氧B.可乐饮料、稀盐酸C.鸡汤、新鲜空气D.蒸馏水、大理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KClO3中Cl元素的化合价是(  )
A.+4B.+5C.+6D.+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用化学符号表示:
(1)磷元素P;(2)氮气N2
(3)3个二氧化硫分子3S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物质能够反应,且没有明显现象的是(  )
A.稀盐酸加入澄清石灰水B.氯化铜和氢氧化钠溶液
C.碳酸钠溶液加入氢氧化钡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伴随《常州市水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发布,目前“清水工程”是我市环境整治的一大重要任务.
(1)《方案》提出了人太湖的水中高锰酸盐、氨氮、总磷含量的达标要求.高锰酸盐中含有MnO4-离子,其中Mn元素的化合价为+7价.
(2)在进行环境质量测定时,我市东关桥等水质考核断面挥发酚严重超标.苯酚(C6H6O)是挥发酚中的一种,燃烧后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写出苯酚燃烧的化学方程式:C6H6O+7O2$\frac{\underline{\;点燃\;}}{\;}$6CO2+3H2O.
(3)高温煅烧含有X的铁矿石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X+11O2$\frac{\underline{\;高温\;}}{\;}$2Fe2O3+8SO2,X的化学式是FeS2,该反应带来的环境问题是污染空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粗盐中含有泥沙等难溶性杂质和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某学习小组做粗盐的提纯实验.
【提出问题】如何才能将粗盐中的杂质除去,获得精盐?
【实验方案】该小组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问题讨论】
(1)实验步骤②③④都需要进行操作过滤,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沉淀X是泥沙等难溶性杂质,沉淀Y是氢氧化镁.
(3)有同学认为该实验方案不完善,请你说明原因并补充完善:不完善之处:没有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碳酸钠;
补充步骤为:向溶液C中加入适量或足量的稀盐酸.
(4)将实验所得的精盐在烧杯中配制成100g 8%的氯化钠溶液.经检测,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可能原因有①②③(填序号).
①精盐称量时,仅在左盘垫上了称量纸,而右盘没有垫上称量纸;
②溶解时所用烧杯不干燥;
③所得精盐未完全干燥.
(5)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可制取氢氧化钠,同时还生成两种气体单质.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Cl+2H2O$\frac{\underline{\;通电\;}}{\;}$2NaOH+H2↑+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数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B.化学变化的过程常会伴随能量变化
C.物质本身并无优与劣之分,但应用的方法和目的却存在好与坏
D.化学科学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