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固体表面化学的研究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成果之一是揭示了氮气分子()与氢气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合成氨气分子()的反应过程(下图所示).
则反应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
A.⑤④①③② B.④⑤①②③ C.④⑤①③② D.⑤④①②③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反应的实质.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根据催化剂的催化作用原理来分析分子的排列情况.再结合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事实来做题.
【解答】解:催化剂在起作用时需要一定的温度,一开始还没起作用,氮分子和氢分子在无规则运动,催化剂在起作用时氢分子和氮分子在有序的排列在催化剂表面,氢分子分成氢原子,氮分子分成氮原子,氢原子和氮原子结合成氨分子附着在催化剂表面,反应结束后脱离催化剂表面.
故选D.
【点评】本题从微观的角度考查了化学反应的过程,在有催化剂参加的反应中,反应物先由无序排列到有序排列再到无序排列,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再结合成新的分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氯碱工厂排放的尾气里含有毒的氯气(Cl2),为防止其污染空气,工厂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并得到消毒液[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l2+2NaOH=NaClO+NaCl+H2O.若溶液中含有8kg的氢氧化钠.
计算:
(1)理论上可吸收氯气的质量;
(2)可得到次氯酸钠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实验室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氧气,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
B.先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再开始加热
C.收集O2后,将集气瓶移出水槽,然后盖上玻璃片
D.停止加热时,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出导气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的纯度,某学习小组取2.5g该样品与0.5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该混合物t1时间后(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重复以上操作,依次称得加热t1、t2、t3、t4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加热时 间 | t1 | t2 | t3 | t4 |
剩余固体质量/g | 2.48 | 2.34 | 2.04 | 2.04 |
(1)在t3时间后,该样品中的氯酸钾已经完全反应
(2)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 g
(3)该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 ①氧气②透明的自来水③氮气④冰水共存体⑤稀有气体⑥二氧化碳⑦清新的空气,属于混合物的是 ( 填序号),化合物的是 ( 填序号)单质的是 ( 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准备几小片铜片,探究金属铜的化学性质.请你参与下列探究:
发现问题:将一小块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铜片表面变黑.
作出假设:
假设(1)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火焰的黑烟附着在铜片上;
假设(2)铜片加热变黑,是因为铜片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黑色物质.
实验:实验(1)用洁净的干布擦一擦铜片上的黑色物质,黑色物质不易被擦去;将铜片放入试管中,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片刻,铜片也变黑.
实验(2)将铜片放入小试管中并塞上橡皮塞,再用酒精灯对试管加热直至铜片变黑.再将酒精灯移至未变黑的B端加热,铜片不再变黑.
结论:通过上述实验(1)证实,哪个假设是正确的? )
拓展:在实验(2)中把酒精灯再移至未变黑的B端加热,铜片不再变黑的原因是什么?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关于分子、原子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微粒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一定发生改变
C.给篮球打气时气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体积变小
D.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