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1.化学试剂厂三个车间排放的废液中分别含有的溶质如下:
Ba(OH)2、NaOHNaCl、Na2CO3HCl、NaCl
按照不同的方式处理,可以得到不同化学产品,从而充分利用资源,变废为宝.
(1)方案一,甲车间废液中加入适量的Na2CO3 溶液,可分离回收Ba(OH )2 和 NaOH,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Ba(OH)2═BaCO3↓+2NaOH; 
(2)方案二,乙、丙两车间的废液按适当比例混合后,可得到一种溶质为氯化钠的中性溶液;
(3)方案三,将三个车间的废液样品混合,过滤.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NaCl,为确定可能含有的溶质,设计下列实验,其中能达到目的是A
A. 若只加入MgSO4 溶液,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B. 若加入过量的Na2CO3 溶液后,再滴加石蕊溶液,都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C. 若加入过量的中性BaCl2 溶液后,再滴加酚酞溶液,都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4)方案四,按照下列方式将三个车间的废液按适当比例混合(假设能反应的物质均恰好完全反应,且中间过程未过滤),最终只生成BaCO3 沉淀和NaCl 溶液的是B

分析 (1)根据氢氧化钡与碳酸钠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分析回答;
(3)根据甲、乙、丙的成分分析,将三个车间的废液样品混合,过滤.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NaCl,白色沉淀应是碳酸钡,说明了盐酸不足.据此分析溶液中的成分.
(4)根据酸、碱、盐的性质,分析混合反应后生成的物质,找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 解:(1)在方案一中,甲车间废液中加入适量的Na2CO3 溶液,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OH)2═BaCO3↓+2NaOH; 
(2)方案二,乙、丙两车间的废液按适当比例混合后,碳酸钠恰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可得到一种溶质为氯化钠的中性溶液
(3)由题意可知,将三个车间的废液样品混合,过滤.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白色沉淀是碳酸钡,在生成碳酸钡同时生成了氢氧化钠,能生成了碳酸钡,说明了盐酸没有剩余,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NaCl、氢氧化钠.
A. 由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若只加入MgSO4 溶液,能观察到明显现象,生成了白色沉淀,故A正确;
B. 由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都能使石蕊试液变成蓝色,若加入过量的Na2CO3 溶液后,再滴加石蕊溶液,没有明显的现象,故C错误;
C. 若溶液中不含有碳酸钠,若加入过量的中性BaCl2 溶液后,没有现象,故C错误;
(4)A、甲乙混合生成了碳酸钡沉淀,在加入稀盐酸时,碳酸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钡,不会生成碳酸钡沉淀,故A错误;
B、甲丙混合生成了氯化钡,在加入碳酸钠时生成了碳酸钡沉淀,故B符合题意;
C、乙丙混合时,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再与甲混合时不会生成碳酸钡沉淀,故C错误.
故答为:(1)Na2CO3+Ba(OH)2═BaCO3↓+2NaOH;(2)氯化钠;(3)A;(4)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酸碱盐的知识和方程式的书写,了解酸碱盐的性质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向装有一定量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溶液至过量,如图所示图象表示烧杯中各物质质量的变化与所加入的稀盐酸质量关系,不正确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2.黄铜是铜锌合金,它可用来制造机器的零件等.某化学课外兴趣小组为测定某黄铜样品中铜的含量(不考虑样品中的杂质).(1)黄铜样品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0.1g
(2)计算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写出具体步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反应中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A.镁+氧气$\stackrel{点燃}{→}$氧化镁B.甲烷+氧气$\stackrel{点燃}{→}$水+二氧化碳
C.过氧化氢$\stackrel{MnO_{2}}{→}$水+氧气D.氢气+氧化铜$\stackrel{△}{→}$铜+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过碳酸钠(2Na2CO3•3H2O2)广泛用于洗涤、纺织、医疗、造纸等.某兴趣小组展开了深入的学习:
【资料卡片】:
Ⅰ、制备研究:下图是制备过碳酸钠的工艺流程.
1、过碳酸钠具有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双重性质,不稳定,受热、遇水易分解;
2、过碳酸钠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2Na2CO3•3H2O2)═4Na2CO3+6H2O+3O2
3、H2O2分解放出热量,Na2CO3受热不分解;
请回答问题:
(1)反应器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CO3+3H2O2═2Na2CO3•3H2O2
(2)生产中,反应及干燥均需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原因是防止过碳酸钠分解,影响产量和产率;
(3)生产过程中,需加入较多的NaCl,以便过碳酸钠晶体析出,这是因为过碳酸钠在NaCl溶液中溶解度较小,易析出晶体.
(4)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若在实验室完成此操作,需要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和漏斗;
(5)洗涤过碳酸钠晶体最好选用B.
A.蒸馏水    B.无水酒精    C.饱和碳酸钠溶液    D.饱和NaCl溶液
(6)母液可以循环使用,其中主要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2CO3(或H2O2);
Ⅱ、纯度测定:测定过碳酸钠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中2Na2CO3•3H2O2的质量分数.
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装置(部分仪器略去),并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①检查气密性;②将过碳酸钠样品(2.20g)和少许黑色粉末均匀混合后置于装置A中,在量筒中加满水;③连接仪器,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缓缓滴入水;④待装置A中不再产生气体时时,停止滴加水,并关闭活塞;⑤待量筒中水面不再变化时,记录其中水面刻度;⑥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7)完善实验步骤的相关内容:①检查气密性、④不再产生气体时;
(8)实验中,水的作用是溶解过碳酸钠,利于其分解;黑色粉末能加快过碳酸钠的分解速率,其自身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均不变,可能是MnO2(或CuO)(填化学式);
(9)实验中,A,则开始收集气体;
A.刚开始出现气泡时       B.当气泡均匀连续出现时
C.若用带火星木条放在导管口部,复燃时
(10)若量筒中收集到气体的体积是224mL(通常情况下,氧气的密度近似为1.43g•L-1.),计算过碳酸钠样品中2Na2CO3•3H2O2的质量分数[3分,Mr(2Na2CO3•3H2O2)=314、Mr(O2)=32]95.2%;
【实验反思】:
(11)经过讨论,小组同学一致认为测定结果偏大,可能原因是滴入的水占据了锥形瓶内的体积,使得O2体积偏大;
(12)量筒中长导管的作用是防止因为氧气溶于水而导致结果产生偏差;
(13)有同学提出,装置中原有空气会使测定结果偏大.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不正确,装置中原有空气和生成的O2等体积代换;
(14)经过讨论,小组同学一致认为可用下述方案进行测定.方案:将装置A中剩余物过滤,洗涤滤渣,并将洗涤液并入滤液蒸发得无水固体1.39g.则样品中2Na2CO3•3H2O2的质量分数为93.6%(或93.5%).
(15)根据资料卡片,你还能设计出什么方案测定样品中2Na2CO3•3H2O2的质量分数?想方法测出过碳酸钠和酸反应生成CO2的体积或质量,进而进行计算(或过碳酸钠和氯化钙、氯化钡等溶液生成沉淀质量进行测定).(只需给出简要的方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6.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
B.降温时饱和溶液可能无晶体析出
C.温度升高,某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少
D.将25gKCl溶液蒸干得到5gKCl固体,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1)写化学式:
碳酸钠Na2CO3; 氢氧化钙Ca(OH)2; 氯化镁MgCl2
氧化铜中铜元素的化合价$\stackrel{+2}{Cu}$O; 硫  酸H2SO4
(2)写名称:
FeCl2氯化亚铁;  2H2个氢原子; BaCO3碳酸钡;
Na+钠离子;  2O2-2个氧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鉴别下列物质所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铁粉和木炭粉--用磁铁吸引
B.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取样品灼烧
C.黄金和黄铜(铜锌合金)--观察颜色
D.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加水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多数金属以矿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金属矿物可用来冶炼金属.
冶炼方法反应表示式(其他产物已略去)代表性金属
热还原法金属A的氧化物+还原剂$\frac{\underline{\;加热\;}}{\;}$金属A锌、铜
电解法金属B的化合物$\frac{\underline{\;通电\;}}{\;}$金属B钾、铝
热分解法金属C的氧化物$\frac{\underline{\;加热\;}}{\;}$金属C汞、银
(1)写出工业上常用的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炼铁的化学反应方程式Fe2O3+3CO$\frac{\underline{\;高温\;}}{\;}$2Fe+3CO2
(2)写出用氧化铝冶炼金属铝的化学方程式2Al2O3$\frac{\underline{\;通电\;}}{\;}$4Al+3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