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人体中生命必需元素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缺少某种元素可能导致骨质疏松,该元素是( )
A.碘B.铁C.锌D.钙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过滤操作中,下列要求正确的是( )
A.向过滤器中直接倾倒滤液
B.漏斗的下端管口要紧靠在烧杯内壁上
C.玻璃棒可任意轻靠在滤纸上
D.滤纸的边缘必须高于漏斗的边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中的物质都是初中化学所学的,其中A、B为单质,B是可供动植物呼吸的气体;甲、乙、丙为化合物,甲与过量的丙、乙与过量的丙两两反应的所有产物相同.图中“﹣”表示两端的物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1)写出B的化学式;写出一种丙的名称 .
(2)写出A和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乙→甲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氢氧化钠溶液(水的密度近似看作1g/cm3),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将氢氧化钠固体置于滤纸上称量
B.俯视量筒刻度读出所取水的体积
C.将氢氧化钠固体置于托盘天平的右盘、砝码置于左盘称量
D.将94mL水倒入盛有6g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中搅拌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Na2CO3、NaHCO3的性质后,了解到它们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那么如何鉴别Na2CO3和NaHCO3呢?带着这样的疑问,他们进行了下列探究: [查阅资料]
①Ca(HCO3)2可溶于水;
②NaHCO3固体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猜想]
①甲同学认为可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②乙同学认为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甲、乙两同学的猜想是依据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2CO3溶液反应均有沉淀产生;又知道Ca(HCO3)2可溶于水,因此猜测澄清石灰水、CaCl2溶液分别与NaHCO3溶液混合不会产生沉淀,从而鉴别出两种溶液.
③丙同学认为固体Na2CO3、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鉴别.
[实验探究]
①甲同学在两支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各加入澄清石灰水,观察到两支试管中的现象相同,均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与猜想不一致,即不能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②乙同学将CaCl2溶液加入到分别盛有少量Na2CO3、NaHCO3溶液的试管中,发现两支试管中也都产生了白色沉淀,实验结果出乎意料,但根据观察到的其他实验现象,他认为仍可用CaCl2溶液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
③丙同学分别取了一定量的Na2CO3、NaHCO3固体于大试管中加热(如图1):
a.加热Na2CO3时,开始即见小试管中有少量气泡产生,继续加热,气泡逐渐减少,未见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加热NaHCO3时,丙同学观察到实验现象与①不同,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合理的.
[问题讨论]
(1)小组同学对上述实验展开了讨论,对甲同学的两个实验进行了比较,并从物质在溶液中解离出不同离子的微观角度分析了原因(如图2、图3).请写出Na2CO3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NaHCO3与澄清石灰水混合时参与反应的离子: .
(2)乙同学的两个实验中,大家对C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比较熟悉,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而对CaCl2与NaHCO3溶液混合产生的现象难以理解,同学们又进一步查阅了资料,了解到CaCl2与NaHCO3溶液可发生如下反应:CaCl2+2NaHCO3═CaCO3↓+2NaCl+CO2↑+H2O,因而同学们知道了乙同学是通过观察到现象来鉴别Na2CO3和NaHCO3溶液的. 至于CaCl2与NaHCO3溶液为什么能发生上述反应,老师指出其反应原理较复杂,有待于今后学习中进一步探究.
(3)丙同学在加热Na2CO3固体时,开始产生少量气泡的原因是;根据你分析:Na2CO3受热分解(填“易”或“不易”).在加热NaHCO3固体时,丙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任写一种).
(4)[拓展应用] 固体Na2CO3中混有少量NaHCO3 , 可通过方法除去.
(5)要除去Na2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HCO3 , 可加入适量的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定条件下,物质A( )与B( )反应生成C( ),图是其反应前后分子及其数目变化的微观示意图( 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
(1)该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是否发生变化?(填“是”或“否”);
(2)按物质分类的方法,在A,B,C三种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